首页 / 三略 / 黄石公

上略

2025-09-01 13:00 三略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密定九夷。如此谋者,为帝王师。

故曰: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

《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所适如支体相随,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巧无间。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怨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获固守之,获阨塞之,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之,敌悖义之,敌睦携之。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网罗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彼为诸侯,己在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处。世能祖祖,鲜能下下⑩;祖祖为亲,下下为君。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娭,然后选士以司牧之。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因。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军谶》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合也。故蓄恩不倦,以一取万。

《军谶》曰: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故乱将不可使保军,乖众不可使伐人。攻城则不拔,图邑则不废;二者无功,则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则将孤众悖;以守则不固,以战则奔北。是谓老兵。兵老,则将威不行;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军谶》曰: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军谶》曰: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震。《军谶》曰:贤者所适,其前无敌。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谋疑,则敌国奋。以此,攻伐则致乱。

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军谶》曰:将能清,能净;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故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将者,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则士卒淫。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军谶》曰: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一,则军心结;攻敌疾,则备不及设。军有此三者,则计不夺。将谋泄,则军无势;外窥内,则祸不制;财入营,则众奸会。将有此三者,军必败。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军谶》曰: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此四者,将之明诫也。

《军谶》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军谶》曰: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求者至。故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礼赏不倦,则士争死。《军谶》曰: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故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军谶》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穷也。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夫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是国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

《军谶》曰: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藟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其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以,令主失忠。

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亦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其源出于姜太公姜尚,经黄石公推演并授给张良,故旧题黄石公撰;《隋书·经籍志》称“下邳神人撰”,均不可考。约为秦汉之间的作品。所谓《三略》,意为上、中、下三卷韬略,共3800余字。今存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三略》是一部从政治与军事关系上论述战胜攻取的兵书。“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在政治上,它强调以“道”、“德”、“仁”、“义”、“礼”治国,要求明君得人心,选贤才,“赏禄有功,通志于众”。在军事上,它认为从事战争要从保民的目的出发,“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救天下之祸”,“以义 除不义”。它还认为:“将者,国之命也。”要求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以身先人”,重赏将士,严明号令,确保机密,等等。尤为可贵的是,《三略》对将帅、士兵和民众的各自作用作了中肯的论述,指出“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庶民者,国之本”,“以弱胜强者,民也”。《三略》上中两卷是对前人兵法《军谶》、《军势》的征引与发挥,下卷则是作者自己的论述。该书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对后世影响颇大。

猜你喜欢

  • 群書治要三略

    夫主將之法,務在於攬英雄之心。(攬,結也。)賞祿有功,通志於眾。(凡為人主,患在驕志,盈不通下,故誡也。)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者也;(人,謂賢人也。伊尹赴而湯隆,寗戚到..

    3 三略 2025-09-01
  • 下略译文

    能够拯救天下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宁;能够解除天下忧患的,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快乐;能够解救国家灾祸的,就能够得到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泽遍及于百姓,贤人就会归附他;恩泽遍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附他。贤人归..

    2 三略 2025-09-01
  • 中略译文

    三皇不需要任何言论,教化便流布四海,所以天下的人不知道该归功于谁。五帝效法天地运行,增设言教,制定政令,天下因此太平。君臣之间,互相推让功劳。四海之内,教化顺利实现,黎民百姓却不知其中的原因。所以,使..

    2 三略 2025-09-01
  • 上略译文

    统率将领的办法,是务必要争取英雄的归心。把禄位赏赐给有功的人,使众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所以,与众人追求的目标相同,这个目标没有不实现的;与众人憎恨的敌人相同,这个敌人没有不完蛋的。国治家安,是由于得到了..

    3 三略 2025-09-01
  • 下略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

    2 三略 2025-09-01
  • 中略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

    2 三略 2025-09-01
  • 安礼章第六

    安而履之之谓礼。张注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王氏曰第一则 宽人之恶者,化人之恶者也怨在不舍小过。解读抓住别人的小过错不放,会招致怨恨。王氏曰贤良人之过,君..

    59 素书译注 2025-04-18
  • 遵义章第五

    遵而行之者,义也。张注遵者,依奉也。义者,宜也。此章之内,发明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道理。王氏曰第一则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以明示下者暗。解读在部下面前展现自己的精明,一定会遭到愚弄。张注圣..

    93 素书译注 2025-04-18
  • 本德宗道章第四

    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张注君子以德为本,圣人以道为宗。此章之内,论说务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王氏曰第一则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解读想要遵循自己的意志,专心行事,最..

    96 素书译注 2025-04-18
  • 求人之志章第三

    志不可以妄求。张注求者,访问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之内,谓明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王氏曰第一则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绝嗜禁欲,所以除累。解读戒除不良的嗜好,抑制非分的欲望..

    81 素书译注 2025-04-18
  • 正道章第二

    道不可以非正。张注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义道理。王氏曰第一则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德足以怀远。解读一个人如果品德高尚,那么足以令人心悦..

    70 素书译注 2025-04-18
  • 原始章第一

    道不可以无始。张注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内,先说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道理。王氏曰第一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解读道、德、仁..

    94 素书译注 2025-04-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