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素书译注 / 黄石公

求人之志章第三

2025-04-18 17:44 素书译注

志不可以妄求。

张注

求者,访问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之内,谓明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

王氏曰

第一则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解读戒除不良的嗜好,抑制非分的欲望,这样就可以不受外物的牵累。

张注人性清静,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曰远声色,无患于己;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色欲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己;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第二则 克己复礼为仁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解读抑制不好的行为,减少罪恶的行径,这样即使不祭祀鬼神,也能够避免过失。

张注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矣。

王氏曰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第三则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解读少喝酒,远离女色,这样可以保持身心高洁,不被污染。

张注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第四则 防人之心不可无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解读认清周围的局势,避开嫌疑,远离祸乱,这样才能避免犯错误。

张注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知人所嫌,远若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之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第五则 好读书,不求甚解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解读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不耻下问,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张注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虽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议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第六则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解读品行高洁,能够谦虚慎言,这样可以修身养性。

张注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张。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真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不肯多言,简当言行清高,便是修身道理。

第七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解读恭敬谨慎、谦逊节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目光长远,这样才不至于陷入穷困的境地。

张注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敬、谨、约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

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虑远,必无祸患。人若谋深虑远,所行事理皆合于道;随机应变,无有穷尽。

第八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解读亲近仁义的人,结交正直的朋友,当遇到困顿的时候,他们会提供帮助。

张注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有仁义、德行。贤人之前,常行恭敬正直、忠诚,朋友多行亲近;若有差错,必然劝谏、提说;此是结交须胜己道理。贤能良善之人,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第九则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解读以仁爱之道待人,忠厚诚恳,这样就可以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张注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圣人之所独;中庸者,众人之所同也。

王氏曰亲近忠正之人,学问忠正之道;恭敬德行之士,讲明德行之理。仁义德行之事,须要学问之道讲明开发于人,此是接引后人、止恶行善之法。

第十则 人才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任材使能,所以济务。

解读任用人才,要使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这样才能济时利务,成就大事。

张注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术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无不办;委使贤能,功无不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济时利务。如汉高祖用张良、陈平之计,韩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汉天下。

第十一则 忠言逆耳利于行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解读远离邪恶的小人,斥责谗佞的小人,这样能够防止***。

张注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当道,逞凶恶而强为;谗佞居官,仗势力以专权,逞凶恶而为;不用忠良,其邦昏乱。仗势力专权,轻灭贤士,家国危亡;若能疏绝邪恶之徒,远去奸谗小辈,自然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第十二则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解读以古人的经验教训来检验当今的事情,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迷惑。

张注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王氏曰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洪,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第十三则 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解读在做事之前,要深思熟虑,多一些思考和规划,这样才能处变不惊,灵活应对突发事件。

张注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

王氏曰料事于未行之前,应机于仓卒之际,先能料量眼前时务,后有定度所行事体。凡百事务,要行算计,料量已定。然后却行,临时必无差错。事到根前无思度,仓卒便行,不能成就。

第十四则 曲则全,枉则直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解读处理事情要懂得随机应变,这样才可以解决诸多的疑难问题,找到症结所在。

张注有正有变,有权有经。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用,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王氏曰施设赏罚,在一时之权变;辨别善恶,出一时之聪明。有智谋、权变之人,必能体察善恶,别辨是非。从权行政,通机达变,便可解人所结冤仇。

第十五则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解读凡事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深藏不露,顺应时机,这样才可以远离纷扰,避免灾祸。

张注君子语默以时,出处以道,括囊而不见其美,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免咎。

王氏曰口为招祸之门,舌乃斩身之刀;若能藏舌缄口,必无伤身之祸患。为官长之人,不合说却说,招惹怪责;合说不说,挫了机会。慎理而行,必无灾咎。

第十六则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解读意志坚定,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努力不怠,勤恳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张注橛橛者,有所持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当要直言、苦谏;国若昏乱,以道摄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纪纲;纪纲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国,下能恤军、爱民。心无私徇,事理分明,人若处心公正,能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

诚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复礼,养德之先。为官掌法之时,虑国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怀奉政谨慎之心,居安虑危,得宠思辱,便是保终无祸患。

又名《黄石公素书》,旧题黄石公著,宋张商英注。后人经考证,认为此书乃张商英所伪撰。全书一卷六篇,篇目及内容是:《原始章第一》,论述有志于天下者首先要取得统治天下权力的政治主张及思想体系,“道不可以无始”;《正道章第二》,论述任人用人都要用人中之俊,人中之豪,人中之杰,“道不可以非正”;《求人之志章第三》,论述了帝王、将相和谋臣的安身立命都应吸取前人经验和教训,“志不以妄求”;《本德宗道章第四》,基本内容为15术,是对为政于天下的帝王、将相、谋臣的针砭之术。所谓本德宗道,最根本的要取得统治天下的权力以及治理天下的政道,“本、宗不可以离道德。”《道义章第五》,基本内容为48宜,其涵义是应临机制敌、临敌应变,而且在当时要符合一定思想标准,这样才能昭信义于天下。《安礼章第六》,主要讲53条事理与自然之理,有理就有礼,有礼就更有理,“理”指治理国家、军队的事理与自然之理的“治理”。全书围绕“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展开论述,主张“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此书十分重视谋略的制定,指出:“长莫于博谋”、“阴谋外泄者败”、“患在不预定谋”。此书是一本针砭封建王朝的统治术、用人术、理财术的著作,虽可能系张商英所伪撰,但其中不乏可借鉴之处。

猜你喜欢

  • ●书后

    呜乎此吾师石斋黄先生所为函书既成刻而予小子叔伦敬受而识其末者也先生施教大涤实始壬申十年而小子肃纳履而进积之也夫慎之也夫葢自是杖履所至朝熹夕阴山轝水榜叔伦靡不从遂靡不得执经而问焉因叹斯道绝续之系先生甚大..

  • ●黄石斋先生正命麟书卷六

    ◆麟书记略石斋麟书记略是书也师所自名本称逸诗皆就俘以后作也序云可以不存矣而犹存之谓之逸诗又云石斋死后世当传之以当逸事此刻麟书者后学所笺而诵之名也夫子正命以来学人为诔而莫克似及读自挽之章则石霞剑壁衣食 ..

  • ●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卷五

    ◆诗赠宛在堂集经阁序诗汀司李至得何羲兆书有谢九日同沈鹤生年兄及诸兄登逃雨岩率尔有作十日再同诸友登黄龙逃雨岩诸洞凿山不绝讲舍落成集邺山同游赋别甲申九月廿一日偕蒋黄二阁老林素庵周芮公二吏部及诸兄同游清源南..

  • ●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集录卷四

    ◆诗解网出■〈冫只〉河庵途次偶拈赵芥须再迁海上因附家信林箎卿便道省家再附家信偶尔有作和杨机部三宿岩作三宿巗别赋似杨机部和陈太史韵送质公范大司马环召入都寄蓬玄张大司空寄赵景之太史哭张西铭何芝岳相国挽章六..

  • ●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集录卷三

    ◆诗廓落诗青岩庚辰五月二十三日辞墓就逮时缇骑尚在南昌中夜出门诸友环顾不及为别匍匐至水口挥手谢同人惘然有作适驿道别某某并诸同学南昌江中别某某及侄止子巳别诸子依依不去欲同渊侄北上毅然麾之并示诸共学以六月乙..

  • ●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卷二

    ◆诗还山道余杭有作呈诸友至山中巳三五日诸友杯酌不闲披荆掇刺无遑笔墨间作数诗点致而巳殊又不能敲推卧子梅生既下小舟又黯然思别屈指岁暮料理松楸迅于飞鸟而羲兆木土二兄迫作纪事援笔囱囱不独情事不畅而景物形致落落..

  • ●黄石斋先生大涤函书卷一

    ◆记大涤书院记大涤书院后记大涤书院三记游阳明洞记吼山记○大涤书院记壬申秋月余以逐客南旋实携杖屦启辟斯山何兄羲兆左经右鉏纲纪其事曾不数年茨暨聿立苞麓既平环流既清四方高躅之彦时亦往来兴咏其间余方攀柏艺松栖..

  • ●黄石斋先生行世书目

    诸书约积千卷或刻自闽南或藏板大涤皆属巳着兹拟收各集汇为大全三易洞玑易象正诗晷正 【 嗣发】春秋表正 【 嗣发】缁衣集传儒行集传洪范明义月令明义孝经手书 【 真迹百本流布体类不同】司经局进 呈诸书行业咏业焚草..

  • ●刻政姓氏

    瑞图 叔伦同勒陈子龙卧子 云间陆自岩鲁蟾 毘陵赵玉成彦琢 松陵吴嘉祯源长 浦口赵之璧叔宝 漳江曹 序射侯曹 广远思 俱语水倪元瓒献汝倪会鼎子新 俱始宁吕章成裁之 句余曹振龙木上 永兴余 浱霖田余 刚鲛巽李文胤邺嗣 ..

  • ●辑大涤函书例

    凡十一条一漳海巨书烂然经史天下习之至诗文博应藁帙不存世遂罕所统汇珠玑散沥未萃光华壬申后大涤讲求窃信一代开天声律实覃经史浑仪幽筭高足旋通原道弘篇大山曷秘一是书托始壬申志初返也呌阍获谴八疏大还夫是有启辟涤..

  • 群書治要三略

    夫主將之法,務在於攬英雄之心。(攬,結也。)賞祿有功,通志於眾。(凡為人主,患在驕志,盈不通下,故誡也。)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者也;(人,謂賢人也。伊尹赴而湯隆,寗戚到..

    11 三略 2025-09-01
  • 下略译文

    能够拯救天下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宁;能够解除天下忧患的,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快乐;能够解救国家灾祸的,就能够得到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泽遍及于百姓,贤人就会归附他;恩泽遍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附他。贤人归..

    11 三略 2025-09-01
  • 中略译文

    三皇不需要任何言论,教化便流布四海,所以天下的人不知道该归功于谁。五帝效法天地运行,增设言教,制定政令,天下因此太平。君臣之间,互相推让功劳。四海之内,教化顺利实现,黎民百姓却不知其中的原因。所以,使..

    11 三略 2025-09-01
  • 上略译文

    统率将领的办法,是务必要争取英雄的归心。把禄位赏赐给有功的人,使众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所以,与众人追求的目标相同,这个目标没有不实现的;与众人憎恨的敌人相同,这个敌人没有不完蛋的。国治家安,是由于得到了..

    10 三略 2025-09-01
  • 下略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

    11 三略 2025-09-01
  • 中略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

    12 三略 2025-09-01
  • 上略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

    11 三略 2025-09-01
  • 说疵伪第十

    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斯纯与真者出焉矣。凡物皆然,于瓷尤甚。故特辟一门,以作照夜之灯、然犀之镜也(1)。【注释】(..

    15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杂具第九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

    14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 说杯盘第八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义也。又名压手杯,亦作押手杯。压、押,一声之转,义亦相通,谓其口较巨,便于手托也。【译文】宋代制杯的样式多为撇口,所以大杯也称作,即取撇口的意思。又叫压手杯,也作..

    18 饮流斋说瓷译注 2025-08-3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