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南子译注 / 刘安

卷六 览冥

2025-04-20 15:59 淮南子译注

本篇导读

本卷的题解是览观幽冥变化之端,至精感天,通达无极,故曰览冥。意思就是观览万物当中幽冥难以察觉的变化规律。本卷提示人类要屏除巧诈思虑,细心览察事物的幽微地方,这样便可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是最精微关键的所在,若能好好观察,便能至精感天,通达无极,通天达地,感通万事万物,全性保真,返回天道,进而证明无为的学说。本卷亦通过观察大量幽冥的自然现象和人事,说明事物之间的同气感应关系。

昔者,师旷奏《白雪》之音[1],而神物为之下降,风雨暴至。平公癃病[2],晋国赤地[3]。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4],支体伤折,海水大出。夫瞽师、庶女[5],位贱尚葈[6],权轻飞羽[7],然而专精厉意[8],委务积神[9],上通九天,激厉至精。由此观之,上天之诛也,虽在圹虚幽闲[10],辽远隐匿,重袭石室[11],界障险阻,其无所逃之,亦明矣。

1 师旷:春秋时代晋国的宫廷音乐师,《白雪》是他的音乐作品。

2 平公:晋国君主晋平公,公元前五五七至公元前五三二年在位。癃(lnɡ):严重的疾病。

3 赤地:因旱灾或虫害而草木不生,土地变得荒凉。

4 景公:齐国君主齐景公,公元前五四七至公元前四九○年在位。陨:崩坍倒下。

5 瞽(ɡǔ)师:音乐官员。

6 尚葈:葈耳,草本植物。

7 权轻飞羽:权力轻微得只能够令羽毛飞扬。

8 厉意:激励意志奋发。

9 委务:舍弃外界的事务。

10 圹(kunɡ)虚:坟墓。

11 重袭:重叠。

译文

从前,晋国乐师师旷奏出《白雪》的乐章,神物玄鹤因而降临,狂风暴雨也突然而来。晋平公故此患上重病,晋国三年干旱,寸草不生。齐国可怜的寡妇含冤受辱,呼天喊地,雷电交击下,毁坏了齐景公的礼台,砸伤齐景公的肢体,海水冲上了陆地。那盲眼的乐师,低贱的民妇,他们的地位比尚葈还要卑贱,权力比飞舞的羽毛更轻,但是当他们集中精力,磨砺意志,抛弃干扰,聚精会神,便可向上贯通九天,激动最深层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当上天要严厉惩罚人时,即使他们身处墓地幽冥的地方,隐匿于遥远之处,或躲在层层叠叠的石室内,有坚固的险要阻塞,他们也无法逃避惩罚,这是明显的道理。

赏析与点评

佛教的因果论传入中国以前,人们就相信神灵会知道民间的疾苦,并做出因果循环的报应,就好像此处所述:庶女叫天,雷电下击,庶女被诬告杀害家姑,于是冤叫惊天,天便以雷电交击回应她的冤案,令官员三思,这反映了当时的民间思想,也对人类作恶具有阻吓的作用。

夫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1],何为而不成!夫死生同域,不可胁陵[2],勇武一人,为三军雄。彼直求名耳[3],而能自要者尚犹若此,又况夫宫天地,怀万物,而友造化[4],含至和,直偶于人形[5],观九钻一[6],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尝死者乎!

1 宗:大道的根本正途。

2 陵:同凌。

3 直:简单直率。

4 友造化:与大自然造化融合,成为朋友。

5 偶:通寓,寄托。

6 观九钻一:即钻一而知九,据少知多。

译文

如人能整全人性,保存真心,不亏耗身躯,当遇到紧急的危难,他的精神仍可保持清静,通达于天地。如果从来没有离开大道的根本,还有什么事不可能成功呀!把死与生看成同一地域的人,是不能威胁凌辱的,一个勇武的人,可以领导军队成为雄师。他们这样只不过为了求取名声,要求功名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胸中藏着天地,心怀万物,与造化为友,精神含养和气畅顺,只把人的形骸当成寄托,观察少许就能掌握无限,知道自己所不知的事物,而纯真的心性没有死亡的人呢!

昔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1],已而陈辞通意,抚心发声,孟尝君为之增欷歍唈[2],流涕狼戾不可止[3]。精神形于内,而外谕哀于人心[4],此不传之道[5]。使俗人不得其君形者而效其容,必为人笑。故蒲且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6],而詹何之骛鱼于大渊之中[7],此皆得清净之道,太浩之和也[8]。夫物类之相应,玄妙深微,知不能论,辩不能解。故东风至而酒湛溢,蚕咡丝而商弦绝[9],或感之也[10]。画随灰而月运阙,鲸鱼死而彗星出,或动之也。故圣人在位,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君臣乖心,则背谲见于天[11]。神气相应,征矣。

1 雍门子:战国时代的古琴师,因为住在齐国的雍门,故称为雍门子。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田文,承袭了父亲田婴的封邑薛(在今山东滕州南部),称为薛公,门下有食客数千,战国四公子之一。

2 欷(xī):抽动的呜咽声。歍唈(wū y):悲哀或愤恨而泣,气结而抽动噎呜。,通呜。

3 狼戾(l):即狼藉,手足杂乱,不知所措。

4 谕:向外表露。

5 不传之道:本指不能用形式传授当中的道理和技巧,这里指以悲惨的精神感动他人的内心,是不能模仿学习的。

6 蒲且子:楚国人,以箭术闻名。

7 詹何:战国时代楚国人,善于钓鱼。骛(w)鱼:使鱼儿游来上钓。

8 太浩:天地大自然,太虚浩瀚。

9 咡(r)丝:指蚕吐丝。咡,口旁,两颊,口耳之间。

10 感:感应,受外界影响而产生感情、变化。

11 背谲(ju):反常怪异。

译文

从前,雍门子凭哭泣的歌声感动孟尝君而获其接见,然后向他陈述自己哀怨的故事,抚摸着心胸,唱出悲凄的声调,孟尝君因而呜咽抽泣,涕泪交流,不能停止。人的精神凝聚于内,通过歌声向外流露哀伤,感动他人,这不是能够传授的技术。假如平庸的艺人不懂得他演绎人物的内心情怀,只是效法他的容貌和外形,必定会被其他人讥笑。故此蒲且子能够从百仞高空中射中飞鸟,而詹何能够让深渊的鱼类游上来上钓,这些都因他们掌握了清净的道理,懂得运用微妙、浩瀚的和谐现象。物类之间互相感应,非常玄妙微密,智者都不能详细论述清楚,善辩的人也不能解释明白。故此东风吹来,美酒会膨胀流出,蚕吐丝的时候,商调琴弦易于断绝,或许是感应的原因。用芦苇灰在月光之下画圆形而缺去一边,月晕也会出现残缺,鲸鱼在岸边死亡,彗星便会出现,或许有互动的情况。圣人执政在位时,心怀道德,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无须多言,恩惠便自然施泽万民百姓。君主和臣子之间互相背离乖曲,太阳旁边就会出现异常。精神与气互相感应,会出现一些征兆。

赏析与点评

《淮南鸿烈》认为在大道宇宙中,事物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这种关系是玄妙深微的。事物联结在一个整体网络之内,反复来回的因果影响便会构成多姿多彩的世界。因此圣人不妄动,不种恶因。

夫道者,无私就也[1],无私去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譬如隋侯之珠[2],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得失之度,深微窈冥[3],难以知论,不可以辩说也。

1 就:亲近,靠近。

2 隋侯之珠:相传隋国君主救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后来大蛇口衔巨大明珠送给隋君,以报救命之恩。

3 窈冥:幽暗深邃的样子。

译文

大道,不会偏私地亲近和迁就任何人,也不会偏私地离去或疏远人。能够实行大道的人有剩余的能力,愚拙的人永远才能不足;顺着大道的人有利,违逆大道的人有凶险。例如隋侯的明珠、和氏的玉璧,得到它们便会富贵,失去它们则会贫穷。得失之间的差距程度,十分微妙幽深,不能用智慧论述,也不能靠辩才说明。

夫燧之取火于日[1],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故以智为治者,难以持国,唯通于太和而持自然之应者,为能有之。故峣山崩[2],而薄落之水涸[3],区冶生而淳钩之剑成;纣为无道,左强在侧[4];太公竝世[5],故武王之功立。由是观之,利害之路,祸福之门,不可求而得也。

1 燧(su):古代取火的工具,即木燧。

2 峣(yo)山:古代雍州内,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方的关隘山脉,汉高祖破秦兵于此。又称为蓝田关。

3 薄落:即泾河,关中八川之一。源自甘肃省平凉西南的六盘山东麓,流入陕西省注入渭河,是渭河水系中的最大支流。

4 左强:纣王左右的谀臣奸佞。

5 竝(bnɡ):同并。

译文

用木燧聚焦阳光能取火,磁石能够吸引铁器,蟹能防止油漆凝固,葵花会向日,即使聪明也不能明白。故此耳目的观察,不能够分辨事物的道理;心理意识的论述,不能够定出是与非。因此以聪明才智来管治的人,难以维持掌管国家,唯有通达宇宙,持守自然大道感应的人,才能够达到治国之目的。故此峣山崩塌,薄落河的流水干涸,区冶在生,淳钩利剑便铸成;纣王昏庸无道,因为佞臣左强在他身边;姜太公和周武王一起出生,所以武王的功业告成。由此可见,利与害的道路,灾祸幸福的大门,不是祈求或强求便能获得的。

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1],远之则迩[2],近之则远,不得其道,若观鯈鱼[3]。故圣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万化而无伤。其得之乃失之;其失之非乃得之也。今夫调弦者,叩宫宫应,弹角角动,此同声相和者也[4]。夫有改调一弦,其于五音无所比,鼓之而二十五弦皆应,此未始异于声,而音之君已形也。故通于太和者,惛若纯醉而甘卧以游其中[5],而不知其所由至也。

1 韦之与革:韦,经过加工的柔皮。革,去清皮毛的兽皮。韦比革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其本质的改变也较革多。这里以革喻道,以韦喻德。

2 迩(ěr):邻近。

3 鯈(yu):细小的鱼,因为细小而难以捕捉。这里比喻为道,指道虽然近在人们的身边,但得道是很困难的。

4 同声:音律相同的声调。

5 惛:或作昏,迷糊不清。纯醉:酩酊大醉。

译文

道与德的区别,好像革皮和韦皮一样,当你觉得道很遥远时,它却与你十分近;当你觉得它很亲近时,它却相距甚远。不能够得到其中的道理规律,好像观赏水中的小鱼,能见却捕捉不到。故此道的圣明好像一面镜,不会送走或迎来,但它会真正反映形象而毫无隐藏,所以万物的变化都不会伤害圣道。自以为得道,实际是失道;失去道的人,其实未必没有得道。弹奏弦乐的音乐师,叩动大宫,则少宫应和发声;弹动大角,则少角相应发声,此是同声相和的音律道理。如果更改一条弦线的调子,这样五音就无法互相应和比对,鼓瑟的时候,二十五弦都有应和,声音没有太大的差异,但主音部分的内涵已经改变了。故此贯通知晓宇宙的人,昏昏迷迷好像酩酊大醉,酣睡倒卧,在大道之中遨游,而不知自己从何而来。

赏析与点评

道,是宇宙正常轨道的标准;德,是人们相应于道的行为,这就像音乐的同声相和。此段所述的甘卧以游其中可称为乐道无待,即做事不去等待任何结果的来临,只顺着生命而缓缓前行的状态。

逮至当今之时[1],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2],春秋冬夏皆献其贡职,天下混而为一,子孙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3]。夫圣人者,不能生时[4],时至而弗失也。辅佐有能,黜谗佞之端[5],息巧辩之说,除刻削之法[6],去烦苛之事,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消知能,修太常,隳肢体[7],绌聪明,大通混冥,解意释神,漠然若无魂魄,使万物各复归其根,则是所修伏牺氏之迹,而反五帝之道也。

1 当今:指汉代初年。

2 拱揖(yī):行礼,拱手作揖。指麾(huī):指挥。

3 天德:上天道德的标准意旨。

4 生时:生于有运气的时间之中。

5 黜:贬退官职。

6 刻削:刻薄而严酷。

7 隳(huī):损毁。

译文

直至现今的时代,君主在最高位上,用道德治理国家,以仁义为辅助,身边的群臣献出他们的智慧,广大的民众感怀君主的恩德,君主从容拱手指挥,天下和顺归服,春夏秋冬四季都依时奉献朝贡的物品和尽其职责,天下混合为大一统,子孙代代相传,这是五帝顺从上天道德的做法。圣人,是不能创造时运的,他只是在时运到来时不致错失而已。辅佐有贤能的人,罢贬奸臣以阻止歪风邪道的开始,平息巧言诡辩,废除刻薄严酷的法律,裁去繁杂的琐事,摒弃流言秽语的传播,堵塞结党营私的网络门路,消除取巧机智,遵循最高的礼法制度,禁绝贪念,放弃小聪明,通于混沌的境界,解放个人意识,放松精神,虚虚渺渺的如同没有魂魄,使万物各自回归到它们的根本上。这是踏上以往伏羲氏的道路,是返回五帝所遵循的大道。

赏析与点评

领袖不能有虚伪的品行,他们必须站在道德的高地迎天德,成为大众的模范,用仁义施政,济民匡世,把天地的大德实现于人间。

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1],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2]。《周书》曰:『掩雉不得[3],更顺其风。』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4],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5],殚尽太半[6],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7],是犹抱薪而救火,凿窦而出水。夫井植生梓而不容瓮,沟植生条而不容舟,不过三月必死。所以然者何也?皆狂生而无其本者也。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潦水不泄,瀇漾极望[8],旬月不雨则涸而枯泽,受瀷而无源者[9]。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10],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11],寄汲不若凿井[12]。

1 伏戏:即伏羲氏。

2 喋(z di):鱼类或水鸟争食的样子,喻意贪心多取。

3 掩:捕捉。

4 挬(b):拨。

5 艾:通刈,砍杀,割去。

6 殚(dān):尽。

7 忻(xīn):同欣。

8 瀇(wǎnɡ)漾:同汪洋。

9 瀷(y):水流积聚的样子。

10 姮(hnɡ)娥:即嫦娥,后羿的妻子,相传她偷食长生不死的仙丹,然后飞升月宫。后人为避汉文帝讳,才改姮为嫦。

11 乞火:求他人给予火种。

12 寄汲:请求他家赐予井水。

译文

伏羲、女娲没有设立法令制度,却以最高尚的道德榜样遗留于后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达到虚静无为而纯净统一的境界,不用不停地讲述烦琐的事件。《尚书周书》说:捕捉不到郊外的野鸡,便要改变跟踪的方向。现今好像申不韦、韩非子、商鞅等人的管治方法,破坏生长和拔除根源,荒废和抛弃本性,而不查究管治发生问题的原因,以及为何到了这地步;然后雕凿五种刑罚规条在石上,以求克制和减少罪案,这其实违背了道德的根本,只是在尖锥和刀子的末端争斗而已,杀害无辜的百姓,刮尽他们一半财产,很开心地自以为治理得当,这就像抱着柴薪去灭火,凿开水桶去取水。其实井边植物生出的嫩枝,禁不起汲水瓦罐的碰撞,河渠长出植物的枝条,妨碍行船,令船舶不能航行,这些植物不超过三个月,必定死亡。为什么呢?都是因为杂乱生长而没有根本。河道经过很多曲折才流入大海而不会停绝,是因为得到高耸的昆仑山输送水源。大雨形成的积水不会流走,广阔浩瀚,一望无际,但十个月左右不下雨,仍然会干枯,因为它积聚水源却没有源头。譬如后羿向王母请求不死的仙药,嫦娥偷走服食后升天飞向月宫,后羿无奈惆怅,不能再得到仙药,因何原因呢?因为他不知道如何炼成不死仙药。故此,向别人借火,不如自己懂得用燧生火,寄望别人让你在井中取水,不如自己凿一口井。

赏析与点评

西王母赐予人不死仙药的故事,在汉代非常流行,她是最早的赐药神仙之一。此外,此段认为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认为应自己生火及凿井,求人不如求己,这样更能享受全力以赴的过程和最终成功的结果。

亦称《淮南鸿烈》。据东汉高诱注序:“鸿, 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篇二十一,外篇三十三。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认为“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达于道者,反于清静, 究于物者, 终于无为”。主张“得在时, 不在争;治在道, 不在圣”。但另外又主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不必循旧。”和《商君书》主张相同;而《时则训》、《天文训》里又推崇阴阳五行之说,以是《汉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于杂家。东汉许慎、高诱为之注,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其中《天文训》全用清人钱塘之注,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资料。《神仙传》以刘安列于神仙。收入《道藏》第863—867册。

猜你喜欢

  • 卷二十一 要略

    本篇导读本卷是全书的概略大纲、序言,详细说明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等。作者在此卷表示各章节的顺序都有特别的关联设想,而且互为牵引补充,达到层层推进的深入效果。先秦的经籍,一般都把大纲、序..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十 泰族

    本篇导读泰有原始的意义,有泰一大道之意,亦有水流舒泰的自然意境,也有泰然自若的道体逍遥含意;族是聚合、聚集的意思。上一卷《修务》言有功,惠泽苍生,行不言的大道,学道有成。本卷则回顾泰古真人的妙道,气生..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九 修务

    本篇导读修,高诱注为勉,而务则注为趋,有趋向的意思。本卷指圣人对外有博施济众的趋向,对内则自我修养。本卷认为圣人君子的无为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他们的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因..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八 人间

    本篇导读本卷的内容主要是论祸福,文中认为: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福的根源,都是自己本性、行为的回馈。人间的祸福,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祸福往往并行而至。取利舍害是人之常情,趋吉避凶..

    1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七 说林

    本篇导读本卷《说林》与上篇《说山》相似,可说是姊妹篇,其说故事及箴言的形式相同,山和林木互相辉映,可见作者及编者的心思。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天地而生天地,至深微广大矣。足以蹍者浅矣[1],然待所不蹍..

    17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六 说山

    本篇导读崇山峻岭,使人有稳重的感觉,山岭崇高屹立,有如大道擎天不倒。原注解说:山为道本,仁者所处,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仁者乐山,因为山中万物生气勃勃,生而不相争,在山的不同高度都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山中..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五 兵略

    本篇导读本卷兵略集中讨论了战争。先秦诸子各有兵略观点,本卷除了是集大成的系统性理论外,亦发展了独特的军事策略原则,当中谈到战争的由来及将帅的修养和军队的建立。作者认为作为军队的高层领导,总离不开大道的..

    15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四 诠言

    本篇导读本卷诠言是用尽言词来诠释大道,虽然作者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了呈现宇宙的真谛,他仍锲而不舍地描述具体形态的大道。本卷详尽阐述无为,无为者,道之体也,所谓无为,就是归根返本,以道应付千万事情,..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三 泛论

    本篇导读以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是开启自我智慧窍门的重要途径。本卷题为泛论,泛是泛滥,指各种观点多如大水泛滥。能够掌握道的源头,自然可以开阔地谈论大变化,故此高诱解题说: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二 道应

    本篇导读本卷是专门论道的篇章,与《原道》着重阐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卷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奥的道理,这样比较形象化,而且用事实作为题材,令读者更容易明白。卷中所引用的五十二则故事采自《吕氏春秋》、..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一 齐俗

    本篇导读习俗因地方不同而有差异,齐俗就是齐同风俗的意思。本卷认为面对不同时代、地方、民族的各种风俗,君主都要尊重,不能用某一种礼法来束缚人民。此外,卷中认为应以道论者,总而齐之,要用大道一体作为主轴,..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十 缪称

    本篇导读缪指不同、差异,称是恰当应用的意思。本卷就是用不同的观点角度来探究大道的衍生用途。当中引述了儒家和其他学说,兼收并蓄,虽然有差异(缪),但可以称说(称)。《缪称》与上一篇《主术》谈论君主治理天..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九 主术

    本篇导读本卷原注题解说:主,君也。术,道也。君之宰国统御臣下,五帝三王以来,无不用道而兴,故曰主术也。主是君主,术是治国之道,本卷全面地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原则是无为而治,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

    18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八 本经

    本篇导读本卷原题解是:本,始也。经,常也。本经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之常,故曰本经。这里本是原本、根本,经是经常的意思。本卷的内容就是指出治国之道必须运用大道的原始根本方法,并且经常维持这个原则,..

    14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七 精神

    本篇导读本卷论述了生命的起源、要素及养生之道等重要论题。卷中指出人类的精神是由天而来的,而且形躯会受到大自然直接影响,人体与万物具有感应的能力,如人能做到恬愉虚静,精神便可稳固。此外,卷中亦指出精神为..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五 时则

    本篇导读时指时间或季节,则是法则或原则。本卷叙述了四季的变化规律,以及统治者因应时则所实施的政令。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人们须望天而耕稼,而每个月的天气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人必须适应天时的改变,才会获..

    20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四 墬形

    本篇导读本卷吸收了《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的地理知识,内容包括广博的见闻异物,又用当时的科学眼光加以描述,渐渐脱离上古神秘的面纱,是汉代最重要的地理文献。此卷又呈现出古代的宇宙观,解释天地为实有的大自..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三 天文

    本篇导读本卷依据古代上考天文的严格治学态度,探索了无尽的穹苍,并总结了西汉以前的中国星象、天文、历法的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天体二十八宿的布局。它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虽然今天看来只是陈旧..

    13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二 俶真

    本篇导读俶是开始、开端的意思;真是真实、纯真的意思,是道的内涵的主要素质。本卷以得道为目标,说明如何养性存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本卷亦阐述了具备德行的基本客观标准,解释贤人、圣人、真人的不同..

    19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 卷一 原道

    本篇导读本卷所述的道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根本和开端,也是《淮南鸿烈》的宗旨。原道有原始原本的特殊意义,是诸子百家共通的基石,不可取代。本卷指出道是开始,在空间上和形态上都没有限制及定义,它有无限的发挥空间..

    16 淮南子译注 2025-04-2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