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批注论语 / 佚名

季氏第十六

2025-06-01 14:50 名家批注论语

【题解】

洪氏曰:此篇或以为齐论。凡十四章。

-朱熹《论语集注》

正义曰:此篇论天下无道,政在大夫,故孔子陈其正道,扬其衰失,称损益以教人,举《诗》、《礼》以训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以前篇首章记卫君灵公失礼,此篇首章言鲁臣季氏专恣,故以次之也。

-邢晏《论语注疏》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颛臾,伏羲之后,风姓之国,本鲁之附庸,当时臣属鲁。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冉有与季路为季氏臣,来告孔子。朱熹《四书集注》:颛臾,国名。鲁附庸也。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朱熹《四书集注》:按《左传》《史记》,二子仕季氏不同时。此云尔者,疑子路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冉求为季氏宰,相其室,为之聚敛,故孔子独疑求教之。朱熹《四书集注》: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使主祭蒙山。且在邦域之中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鲁七百里之封,颛臾为附庸,在其域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已属鲁,为社稷之臣,何用灭之为?朱熹《四书集注》:东蒙,山名。先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鲁地七百里之中。社稷,犹云公家。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此事理之至当,不易之定体,而一言尽其曲折如此,非圣人不能也。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归咎于季氏。朱熹《四书集注》:夫子,指季孙。冉有实与谋,以孔子非之,故归咎于季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马融《论语训说》:周任,古之良史。言当陈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言辅相人者,当能持危扶颠。若不能,何用相为?朱熹《四书集注》:周任,古之良史。陈,布也。列,位也。相,瞽者之相也。言二子不欲则当谏,谏而不听,则当去也。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马融《论语训说》:柙,槛也。椟,匮也。失虎毁玉,岂非典守之过邪?朱熹《四书集注》:兕,野牛也。柙,槛也。椟,匮也。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则季氏之恶,己不得不任其责也。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马融《论语训说》:固,谓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费,季氏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朱熹《四书集注》:固,谓城郭完固。费,季氏之私邑。此则冉求之饰辞,然亦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矣。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朱熹《四书集注》:欲之,谓贪其利。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国,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平。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则国富。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朱熹《四书集注》: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朱熹《四书集注》: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于远。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民有畏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朱熹《四书集注》:子路虽不与谋,而素不能辅之以义,亦不得为无罪,故并责之。远人,谓颛臾。分崩离析,谓四分公室,家臣屡叛。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干,楯也。戈,戟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论语郑氏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朱熹《四书集注》:干,楯也。戈,戟也。萧墙,屏也。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其后哀公果欲以越伐鲁而去季氏。谢良佐:当是时,三家强,公室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有所行动。孔子说:求啊,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先王任命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氏要这么做,我们两个都不愿意。孔子说:求啊,周任曾经说过:贡献力量担任职位,没有能力就止步。危难时不支撑,颠扑时不扶持,何必要用辅佐呢?而且,你的说法是错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了,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颛臾城邑坚固而接近季氏的封邑费,现在不去夺取,到了后世必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啊,君子憎恶隐瞒欲望而非要进行辩解。我曾听说,拥有封国家族的人,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平均,不担忧寡少而担忧不安定。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困,和谐了就不会寡少,安定了就不能倾覆。如果这样,边远的人不归服就修养文德招徕他们,既招徕了就安定他们。现在你们两个辅佐季氏,边远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图谋在国家之内兴师动众。我恐怕季氏的担忧不来自于颛臾,而会来自于自己的内部啊。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希,少也。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周始微弱。诸侯自作礼乐,专行征伐,始于隐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于乾侯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马融《论语训说》:陪,重也。谓家臣。阳虎为季氏家臣,至虎三世而出奔齐。朱熹《四书集注》: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陪臣,家臣也。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大约世数,不过如此。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制之由君。朱熹《四书集注》:言不得专政。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无所非议。朱熹《四书集注》: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此章通论天下之势。

【译文】

孔子说:天下清平,制礼作乐、出兵征伐出自天子;天下无道,制礼作乐、出兵征伐出自诸侯。出自诸侯,大概传到十代很少有不丧失的;出自大夫,传到五代很少有不丧失的;家臣执掌了国家命运,传到三代很少有不丧失的。天下清平,国政就不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清平,老百姓就不会议论。

【原文】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郑玄《论语郑氏注》:言此之时,鲁定公之初。鲁自东门襄仲杀文公之子赤而立宣公,于是政在大夫,爵禄不从君出,至定公为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文子、武子、悼子、平子。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三桓,谓仲孙、叔孙、季孙。三卿皆出桓公,故曰三桓也。仲孙氏改其氏称孟氏,至哀公皆衰。朱熹《四书集注》: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历成、襄、昭、定,凡五公。逮,及也。自季武子始专国政,历悼、平、桓子,凡四世,而为家臣阳虎所执。三桓,三家,皆桓公之后。此以前章之说推之,而知其当然也。此章专论鲁事,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

【译文】

孔子说:鲁国君主失去权力已经五代了,国政被大夫攫夺已经四代了,所以孟孙、叔孙、季孙的子孙要衰微了。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马融《论语训说》: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马融《论语训说》:面柔也。友便佞,损矣。郑玄《论语郑氏注》:便,辩也,谓佞而辨。朱熹《四书集注》: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便,习熟也。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悦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三者损益,正相反也。尹焞: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如是者,可不谨哉?

【译文】

孔子说: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朋友正直、朋友诚实、朋友见识广博,是有益的;朋友奉承、朋友谄媚、朋友圆滑善辩,是有害的。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何晏《论语集解》:动得礼乐之节。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恃尊贵以自恣。乐佚游,王肃《论语王氏义说》:佚游,出入不节。乐宴乐,损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宴乐,沈荒淫渎。三者,自损之道。朱熹《四书集注》:乐,礼乐之乐,音岳。骄乐、宴乐之乐,音洛。节,谓辨其制度声容之节。骄乐,则侈肆而不知节。佚游,则惰慢而恶闻善。宴乐,则淫溺而狎小人。三者损益,亦相反也。尹焞:君子之于好乐,可不谨哉?

【译文】

孔子说:三种乐趣有益,三种乐趣有害。乐于以礼乐来节制行为、乐于引导他人向善、乐于多结交贤明的朋友,是有益的;乐于骄奢淫乐、乐于游荡无度、乐于吃吃喝喝,是有害的。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愆,过也。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郑玄《论语郑氏注》:躁,不安静。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隐匿不尽情实。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周生烈《论语周生烈义说》: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也。朱熹《四书集注》:君子,有德位之通称。愆,过也。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焞: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子有三种过失:还没有轮到就说了叫做急躁,已经轮到了却不说叫做隐讳,不看君子的脸色就贸然说话叫做盲目。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得,贪得。朱熹《四书集注》: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项禁戒: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禁戒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微,要禁戒贪得。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何晏《论语集解》:顺吉逆凶,天之命也。畏大人,何晏《论语集解》: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其德。畏圣人之言。何晏《论语集解》:深远不可易知测,圣人之言也。朱熹《四书集注》: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何晏《论语集解》:恢疏,故不知畏。狎大人,何晏《论语集解》:直而不肆,故狎之。侮圣人之言。何晏《论语集解》:不可小知,故侮之。朱熹《四书集注》:侮,戏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尹焞:三畏者,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己,则何畏之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项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道德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因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慢有道德的人,亵渎圣人的话。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困,谓有所不通。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朱熹《四书集注》:困,谓有所不通。言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杨时: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正义曰: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者,谓知困而不能学,此为下愚之民也。

【译文】

孔子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优秀,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朱熹《四书集注》: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色,见于面者。貌,举身而言。思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必惩。思义,则得不苟。程颐《程氏论语解》:九思各专其一。谢良佐:未至于从容中道,无时而不自省察也。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此之谓思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要想到的事:看要想到明白,听要想到清楚,神态要想到温和,容貌要想到恭敬,言谈要想到诚实,处事要想到尽心,疑难要想到询问,愤怒要想到后患,见到名利要想到大义。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探汤,喻去恶疾。朱熹《四书集注》: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语,盖古语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朱熹《四书集注》: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译文】

孔子说:见到善生怕赶不上,见到不善如同手伸进了开水;我见到过这样的人,我听到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来成就自己的志向,施行道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没见到过这样的人。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千驷,四千匹。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马融《论语训说》:首阳山在河东蒲坂县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民到于今称之。朱熹《四书集注》:驷,四马也。首阳,山名。其斯之谓与?王肃《论语王氏义说》:此所谓以德为称。

【译文】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去世的时候,民众不觉得他有什么德行值得称赞;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民众到现在仍然称赞他们。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马融《论语训说》:以为伯鱼孔子之子,所闻当有异。朱熹《四书集注》:亢,亢以私意窥圣人,疑必阴厚其子。对曰:未也。尝独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独立,谓孔子。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朱熹《四书集注》: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朱熹《四书集注》: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闻斯二者。朱熹《四书集注》: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无异闻可知。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尹焞: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译文】

陈亢问伯鱼说:你也许听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诲吧?伯鱼答道:没有。父亲曾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诗》了吗?我答道: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能言谈应对。我退下来就学习《诗》。另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礼仪了吗?我答道:没有。他说:不学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我退下来就学习礼仪。我所听到的就是这两点。陈亢告辞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得到了三个收获,得知了《诗》,得知了礼仪,又得知了君子不偏爱他的儿子。

【原文】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小君,君夫人之称。对异所谦,故曰寡小君。当此之时,诸侯嫡妾不正,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其礼也。朱熹《四书集注》:寡,寡德,谦辞。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本国的人称她为君夫人,对别国的人则称她为寡小君;别国的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格的内在成因。《名家批注论语》囊括了经、史、子、集的各类精华,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名家批注论语》精选历代校注权威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为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话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 传统版画廷展文章深远意境。

猜你喜欢

  • 名家短句

    1、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洪都拉斯2、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巴甫洛夫3、坚信别人诚实,是本人正直的一个有力证据。蒙田4、思则睿,睿则圣。周敦颐5、因为有利可图才与你结为朋友..

    7 好句大全 2025-07-13
  • 京华慷慨竹枝词

    [清]吾庐孺序端:盖闻词之咏也,柳枝之外,更有竹枝,寓情之余,尚能谐俗。原以国风虽在,雅颂三百已亡,而世态或多滑稽,寻常皆是。仆奉闲人,诗无佳句,未尝问俗,曷敢为词?今春风鹤满天,四郊多垒,抚膺三叹,慷..

    19 京华慷慨竹枝词 2025-07-05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①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②。何以故?一切有为法③..

    3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原文】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

    2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原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1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①,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注释】①来、去、坐、卧:这是所谓四威仪。【译文】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

    2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原文】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①,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

    28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原文】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①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

    24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①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②,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

    21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

    21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原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①,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注..

    2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译文】其次,须菩提,任..

    25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原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20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原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①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

    21 金刚经 2025-07-01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①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

    2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译文】须菩提..

    24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原文】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①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

    19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原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

    23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原文】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①,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②劫,于然灯佛③前,得值..

    22 金刚经 2025-07-01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原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①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

    19 金刚经 2025-07-0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