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穀梁春秋經傳古義疏自敘
《穀梁》顯于宣、元之間,不及一世,東漢以來,名家遂絶,舊説雖存,更無誦習。范氏覘其闐 注 弱,希幸竊據,依附何、杜,濫入子姓。既非專門之學,且以攻傳爲能。末學膚受,喜便誦記,立在學官,歷世千載。原夫素王撰述,魯學獨專,俗義晚張,舊解全佚。辛巳中春,痛微言之久隕,傷絶學之不競,發憤自矢,首纂遺説,間就傳例,推比解之。癸未,計偕都門,舟車南北,冥心潛索,得素王、二伯諸大義。甲申初秋,偶讀《王制》,怳有頓悟。于是,向之疑者盡釋,而信者愈堅,蒙翳一新,豁然自達,乃取舊藳重録之。戊子,詮釋《公羊》,繼有删補。庚寅,纂述《左氏》。癸巳,讀《禮》多暇,取舊藳重加修訂。雖在會通三傳,而魯學家法不敢稍踰。又舊藳至今十年矣,所説多不同,非大有出入,不悉削之,以存入門之迹。經傳微奥,鑽仰無窮,俟有續得,擬再修補。博學君子,加之匡正,所切禱焉。癸巳三月朔,井研廖平識。
注 闐:日新本、鴻寶本同,疑爲「闇」之誤。
十一卷。 清廖平撰。廖平是清末的经学大师,一生经学主张凡六变。在光绪十年(1884)前后,著《榖梁春秋内外编》共三十七种、五十卷。其中内编书一种,即《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十一卷;外编书十一种,包括《起起榖梁废疾》一卷、《释范》一卷、《集解纠谬》二卷、《榖梁先师遗说考》四卷、《榖梁大义详证》四卷、《榖梁传例疏证》 二卷、 《榖梁外传》二卷、 《榖梁决事》二卷、 《榖梁属辞》二卷 (附《本末》一卷)、《榖梁比事》二卷、《榖梁琐语》四卷。此外又有《榖梁日月时例表》等二十五种。 这些著作代表了廖平的 《榖梁》学观点。他认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礼制的不同。今文经学礼制祖《王制》,古文经学礼制宗《周礼》;《王制》是《春秋》旧传。两汉今文学、古文学的依经立说,推衍比附,都是由《王制》和《周礼》所派生的。《榖梁传》主张“素王”说,礼制属于新制,托“素王”改制,故与《周礼》不合。廖平认为,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不守旧训,有不少谬误。他参考两汉经师旧说,以班固的观点进行折衷。如果义还不通,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范宁注不完备的地方,进行疏通引证。引用事实,以《史记》的记载为主,有时也引用《左传》。廖平认为董仲舒治《公羊传》,说礼制与《榖梁传》其实一致,于是对《榖梁传》中的微文孤证,两汉经师又没有解说的,就取董仲舒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