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 廖平

重訂穀梁春秋經學外篇敘目

2025-06-02 18:34 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穀梁》師法,漢初甚微,建武以後無博士,唯顯于宣、元之間,不過三十年,佚傳遺説,殊堪寶貴。今輯《孟》、《荀》及宣、元間本師舊説,仿陳左海例,作《穀梁先師遺説考》四卷。故注中引用,不復更注所出焉。

諸經皆有舊傳,今傳文乃漢師取舊傳以答弟子問者也。故傳中有引舊傳之文。今仿其例,凡傳與《禮記》、《公羊》傳文確爲舊傳者,集之以爲《舊傳》一卷。

《穀梁傳》有「孔子素王」一語,今佚,見《梅福傳》 注 顔注引,《王制》所謂素王也,注中詳之。更作《穀梁大義》一卷,以素王爲主,其中如改制、三世、親魯、故宋、黜杞、尊周、二伯、八方伯、六卒正、外夷狄、進退諸侯中國 注 ,皆從之。

孔子修《春秋》因魯史,其著述之義,如正名、加損、傳疑、傳信、尚志、謹微、本末之類,别爲《穀梁大義》第二卷,專明著録之義。

《春秋》制義,如奉天、正道、貴民、貴命、重信、親親、尊尊、賢賢、賤利、貴讓、仁義、五倫、權謀、終始、有無、謹始、復仇、明時、法古之類,作《大義》第三卷,專明制義之事。

先師傳經淵源本末,如佚傳、異説、傳受、姓氏、闕疑之類,别爲《穀梁大義》第四卷,專明傳經之事。

二傳之例與本傳大同小異,今作《三傳異例表》一卷,專明此事,故注中不必詳二傳例。《禮》、《事》二表同。

范注中採用鄭君《起廢疾》。按:鄭未有深解。舊作《起起廢疾》一卷,以明本義而駁何、鄭,故注中不更存何、鄭説。

范注採用何、杜兩家,全無師法。注中不加駁斥,别取其反傳倍理者爲之解説,作《集解糾繆》二卷。至其駁傳之條,則别爲《釋范》一卷解之。

傳有總傳,當分之;有數傳,當别之。有一見,有累言,有相比見義,有數傳方備,有不發傳爲省文,有不發傳爲别義,有傳不在本條下,有無所繫而發傳,有文同而意異,有文異而意同,有傳此包彼,有傳此起彼。注外别作《釋例》二卷,專以本經依傳比例條考焉。

天子、二伯、方伯、卒正、微國,尊卑儀注,一條不苟,説《春秋》者略焉。注中最詳此義,别爲《十八國尊卑儀注表》以明之。

《春秋》有一見例,以明數見、不見界畫,舊説皆誤與正例相比。注外别作《一見表》以明之。

中外異辭,最爲要義,説者略焉。注外别爲《内外異辭表》、《中外異辭表》以明之。

筆削等差共四、五十類,注外别取傳文,作《筆削表》一卷。傳所不詳,依例補之。

進退次第共四、五十類,注外别取傳文,作《進退表》一卷。傳所不詳,依例補之。

功罪大小共四、五十類,注外别取傳文,作《善惡表》一卷。傳所不詳,依例補之。

爵位等差,最爲繁雜。今取傳中州國名氏人字不繫,作《爵禄表》一卷。

傳于日月例最爲詳備,注詳于本條下,更别作《日月時例表》三卷,如《公羊》之例。

《穀梁》久微,今取定傳議駁本于《穀梁》者,仿董子例,作《穀梁決事》一卷。

劉子政説有外傳逸文,今取之作《外傳》一卷,以符《藝文志》舊目。三傳有師説同而所説之事不同者,如緩追逸賊、同盟用狄道之類,注中不復臚入,别作《三傳師説同源異流表》一卷以明之。

《春秋》瑣事孤文,三傳各異,無所是正,此在傳疑之例,孔子所不能信傳者,乃不能不説之。注外别作《三傳傳疑表》一卷,以平三傳之獄。

屬辭比事,《春秋》之教也。今將天王及十八國事經緯本末,分國編之,即取《史記》譜牒之説以爲之注,作《春秋屬辭表》四卷,注外别作《比事》二卷,以見比義。

會盟列敘諸侯,皆有所起。苟無所起,則不見。舊説皆略,注詳説之,别作《中國夷狄争伯表》一卷,專明會盟列數之義。

方言異稱,華夷翻譯,孔子云:「號從中國,名從主人。」傳舉方言異稱,蓋大例,所包甚廣。注外别作《中外名號異同表》,而以方言附之。

諸國地邑山水名號最爲繁賾,傳中詳其四向,并詳道里數目。此非據圖籍不能。注外别據劉、班之説,更推傳例,作圖一方,并疏解名號于後。

《左傳》因《國語》加章句爲今本,今凡《國語》所略而於經例可疑者,則皆誤解。今將注疏異説標出,爲《左傳變異今學事實表》。凡表以外,則皆合於二傳。今取其事實與本傳合而爲《史記》、《國語》所無,則命成鑑疏之,以「補疏」標題,示區别焉。

今學以《王制》爲宗,齊、魯《詩》皆魯國今學,劉子受《魯詩》,從之。今于先師外,凡今學各經師説,統輯爲《王制注疏》。凡本傳禮制不明者取之,已明者但詳出于《注疏》。

傳有從史一例,舊傳解多失。今取經文從史之例,先立一表,而後依事解之,如趙盾、崔杼、陳溺、楚卷、鄭髠之類是也。

今學《王制》外有佚文佚義不傳於今本者,將據今學各經傳師説彙輯之,以爲《王制佚文佚義考》。凡傳文義不傳於《王制》者,皆就此説之。

注  梅:原作「枚」,據《漢書》改。

注  中國:原脱,據《六譯館叢書》本補。

十一卷。 清廖平撰。廖平是清末的经学大师,一生经学主张凡六变。在光绪十年(1884)前后,著《榖梁春秋内外编》共三十七种、五十卷。其中内编书一种,即《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十一卷;外编书十一种,包括《起起榖梁废疾》一卷、《释范》一卷、《集解纠谬》二卷、《榖梁先师遗说考》四卷、《榖梁大义详证》四卷、《榖梁传例疏证》 二卷、 《榖梁外传》二卷、 《榖梁决事》二卷、 《榖梁属辞》二卷 (附《本末》一卷)、《榖梁比事》二卷、《榖梁琐语》四卷。此外又有《榖梁日月时例表》等二十五种。 这些著作代表了廖平的 《榖梁》学观点。他认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礼制的不同。今文经学礼制祖《王制》,古文经学礼制宗《周礼》;《王制》是《春秋》旧传。两汉今文学、古文学的依经立说,推衍比附,都是由《王制》和《周礼》所派生的。《榖梁传》主张“素王”说,礼制属于新制,托“素王”改制,故与《周礼》不合。廖平认为,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不守旧训,有不少谬误。他参考两汉经师旧说,以班固的观点进行折衷。如果义还不通,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范宁注不完备的地方,进行疏通引证。引用事实,以《史记》的记载为主,有时也引用《左传》。廖平认为董仲舒治《公羊传》,说礼制与《榖梁传》其实一致,于是对《榖梁传》中的微文孤证,两汉经师又没有解说的,就取董仲舒之说。

猜你喜欢

  • 卷一百一十四 经传部·传十三

    ◎墉城集仙录叙《墉城集仙录》者,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夫去俗登仙,超凡证道,驻隙马风灯之景,享庄椿蟾桂之龄,变泡沫之姿,同金石之固,长生度世,代有其人。绵历劫年,编载经诰,玄图秘箓,灿然可观。神仙..

    11 云笈七签 2025-08-14
  • 庄子解卷二十二·外篇

    知北游此篇衍自然之旨。其云观天者,即《天运》篇六极五常而非有故之谓也。言道者,必有本根以为持守;而观浑天之体,浑沦一气,即天即物,即物即道,则物自为根而非有根,物自为道而非有道。非有根者,道之所自运;..

    30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一·外篇

    田子方此篇以忘言为宗,其要则《齐物论》照之以天者是也。忘言者,非可以有言而忘之也。道大而言小,道长而言短,道圆而言方,道流行而言止于所言,一言不可以摄万言,万言不可以定一言,古言不可以为今言,此言不可..

    26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外篇

    山木引《人间世》之旨,而杂引以明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

    26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九·外篇

    达生此篇于诸《外篇》中尤为深至,其于《内篇》《养生主》《大宗师》之说,独得其要归。盖人之生也,所勤勤于有事者,立德也,立教也,立功也,立名也。治至于尧,教至于孔,而庄子犹以为尘垢秕穅而无益于生。使然,..

    2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八·外篇

    至乐庄子曰:奚暇至于悦生而恶死,言无暇也,非以生不可悦,死不可恶为宗,尤非以悦死恶生为宗;哀乐不入其中,彼固有所存者在也。老子曰:吾有大患,惟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有者,有身之见;无者,忘己以忘..

    20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七·外篇

    秋水此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推言天地万物初无定质,无定情,扩其识量而会通之,则皆无可据,而不足以撄吾心之宁矣。盖物论之兴,始于小大之殊观;小者不知大,大者不知小;不知小,则亦大其所大而不知大..

    28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六·外篇

    缮性此篇与《刻意》之旨略同。其言恬知交养,为有合于庄子之指,而语多杂乱,前后不相侔。且其要归不以轩冕为志,而叹有道之人不与而隐处,则庄子虽非无其情,而固不屑言此以自隘。盖不得志于时者之所假托也。文亦滑..

    2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五·外篇

    刻意此篇之说,亦《养生主》《大宗师》绪余之论,而但得其迹耳。庄子之学,虽云我耦俱丧,不以有涯之生殉无涯之知,而所存之神,照以天,寓诸庸,两行而小大各得其逍遥,怀之含之,以有形象无形,而持之以慎,德不形..

    28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四·外篇

    天运此篇之旨,以自然为宗。天地之化,无非自然。上皇因而顺之,不治而不乱;后世自勉以役其德,而自然者失矣。以为天下可自我而勉为之,而操之以为魁柄,然则天地、日月、风云,亦有主持而使然者乎?人无不可任,天..

    35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三·外篇

    天道此篇之说,有与庄子之旨迥不相侔者;特因老子守静之言而演之,亦未尽合于老子;盖秦汉间学黄老之术,以干人主者之所作也。无为固老庄之所同尚,而庄子抑不滞于无为,故其言甫近而又远之,甫然而又否之,不示人以..

    30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二·外篇

    天地此篇畅言无为之旨,有与《应帝王》篇相发明者;于《外篇》中,斯为邃矣。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 有德乃可君天下。 而成于天, 天命之。 故曰玄。 玄,天德也..

    25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一·外篇

    在宥在之为言存也,不言而存诸心也:是焉而在,非焉而在,利焉而在,害焉而在;不随之以流,不激之以反,天下将自穷而不出于环中。宥之为言宽也:是焉而不以为是,非焉而不以为非,利者勿使害,害者不为之利,天下宽..

    29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外篇

    胠箧引老子圣人不死,大道不止之说,而凿凿言之。盖惩战国之纷纭,而为愤激之言,亦学庄者已甚之成心也。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道而为守备, 胠,腋也,旁开其箧,如从腋取去也。探囊,摸其囊中之有无而取之也。发..

    20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九·外篇

    马蹄引老子无为自正之说而长言之。马: 句。 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 陆犹陆梁之陆,跳也。 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 烧其毛如今火印..

    29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八·外篇

    《外篇》非庄子之书,盖为庄子之学者,欲引伸之,而见之弗逮,求肖而不能也。以《内篇》参观之,则灼然辨矣。《内篇》虽参差旁引,而意皆连属;《外篇》则踳驳而不续。踳音蠢。 《内篇》虽洋溢无方,而指归则约;《..

    26 庄子解 2025-08-09
  • 易生行譜例言

    一、生行不同《大傳》云:「居而觀者,易之序也。」是無文字之先,别有要義。舊説生卦者皆草率粗野,堆垜分合,近於兒戲,求之經傳,毫無依據。按易孳乳相生,宗支長少,最爲森嚴。經有祖妣、婚構 注 之名,傳有父母..

    28 周易类 2025-08-09
  • 四益易説

    「三易」之説出於《周禮》。自劉歆以來,説《易》者皆以文周作經,孔子作傳。「三易」之説,疵病百出。十翼 即《易傳》别名。 出於孔子,自歐陽公以下疑者數十家。東漢之初,古文家但云文王作《易》,馬、陸又添出周..

    18 四益易说 2025-08-09
  • 易經古本

    《大傳》以往來順逆,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是古法本有順逆兩行,故合上下經諸卦有順逆兩讀,而每卦又有順逆兩讀之法。上經主内,順行,每卦由初而上,舊讀不誤。下經逆行,主外,每卦當由上初而下。若竟移易經..

    30 易经古本 2025-08-09
  • 易經古本序例

    《易》之爲書也不 讀爲丕,大也。以泰否爲亨,由小推大。 可遠, 《論語》:小道可觀,致遠則泥。《尚書》、《春秋》王伯之道,不可致遠。惟《易》、《詩》皇帝之法,乃以致遠,遠則大。 爲道也屢遷。 「利用爲依遷..

    17 易经古本 2025-08-0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