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 廖平

重訂穀梁春秋經學外篇敘目

2025-06-02 18:34 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穀梁》師法,漢初甚微,建武以後無博士,唯顯于宣、元之間,不過三十年,佚傳遺説,殊堪寶貴。今輯《孟》、《荀》及宣、元間本師舊説,仿陳左海例,作《穀梁先師遺説考》四卷。故注中引用,不復更注所出焉。

諸經皆有舊傳,今傳文乃漢師取舊傳以答弟子問者也。故傳中有引舊傳之文。今仿其例,凡傳與《禮記》、《公羊》傳文確爲舊傳者,集之以爲《舊傳》一卷。

《穀梁傳》有「孔子素王」一語,今佚,見《梅福傳》 注 顔注引,《王制》所謂素王也,注中詳之。更作《穀梁大義》一卷,以素王爲主,其中如改制、三世、親魯、故宋、黜杞、尊周、二伯、八方伯、六卒正、外夷狄、進退諸侯中國 注 ,皆從之。

孔子修《春秋》因魯史,其著述之義,如正名、加損、傳疑、傳信、尚志、謹微、本末之類,别爲《穀梁大義》第二卷,專明著録之義。

《春秋》制義,如奉天、正道、貴民、貴命、重信、親親、尊尊、賢賢、賤利、貴讓、仁義、五倫、權謀、終始、有無、謹始、復仇、明時、法古之類,作《大義》第三卷,專明制義之事。

先師傳經淵源本末,如佚傳、異説、傳受、姓氏、闕疑之類,别爲《穀梁大義》第四卷,專明傳經之事。

二傳之例與本傳大同小異,今作《三傳異例表》一卷,專明此事,故注中不必詳二傳例。《禮》、《事》二表同。

范注中採用鄭君《起廢疾》。按:鄭未有深解。舊作《起起廢疾》一卷,以明本義而駁何、鄭,故注中不更存何、鄭説。

范注採用何、杜兩家,全無師法。注中不加駁斥,别取其反傳倍理者爲之解説,作《集解糾繆》二卷。至其駁傳之條,則别爲《釋范》一卷解之。

傳有總傳,當分之;有數傳,當别之。有一見,有累言,有相比見義,有數傳方備,有不發傳爲省文,有不發傳爲别義,有傳不在本條下,有無所繫而發傳,有文同而意異,有文異而意同,有傳此包彼,有傳此起彼。注外别作《釋例》二卷,專以本經依傳比例條考焉。

天子、二伯、方伯、卒正、微國,尊卑儀注,一條不苟,説《春秋》者略焉。注中最詳此義,别爲《十八國尊卑儀注表》以明之。

《春秋》有一見例,以明數見、不見界畫,舊説皆誤與正例相比。注外别作《一見表》以明之。

中外異辭,最爲要義,説者略焉。注外别爲《内外異辭表》、《中外異辭表》以明之。

筆削等差共四、五十類,注外别取傳文,作《筆削表》一卷。傳所不詳,依例補之。

進退次第共四、五十類,注外别取傳文,作《進退表》一卷。傳所不詳,依例補之。

功罪大小共四、五十類,注外别取傳文,作《善惡表》一卷。傳所不詳,依例補之。

爵位等差,最爲繁雜。今取傳中州國名氏人字不繫,作《爵禄表》一卷。

傳于日月例最爲詳備,注詳于本條下,更别作《日月時例表》三卷,如《公羊》之例。

《穀梁》久微,今取定傳議駁本于《穀梁》者,仿董子例,作《穀梁決事》一卷。

劉子政説有外傳逸文,今取之作《外傳》一卷,以符《藝文志》舊目。三傳有師説同而所説之事不同者,如緩追逸賊、同盟用狄道之類,注中不復臚入,别作《三傳師説同源異流表》一卷以明之。

《春秋》瑣事孤文,三傳各異,無所是正,此在傳疑之例,孔子所不能信傳者,乃不能不説之。注外别作《三傳傳疑表》一卷,以平三傳之獄。

屬辭比事,《春秋》之教也。今將天王及十八國事經緯本末,分國編之,即取《史記》譜牒之説以爲之注,作《春秋屬辭表》四卷,注外别作《比事》二卷,以見比義。

會盟列敘諸侯,皆有所起。苟無所起,則不見。舊説皆略,注詳説之,别作《中國夷狄争伯表》一卷,專明會盟列數之義。

方言異稱,華夷翻譯,孔子云:「號從中國,名從主人。」傳舉方言異稱,蓋大例,所包甚廣。注外别作《中外名號異同表》,而以方言附之。

諸國地邑山水名號最爲繁賾,傳中詳其四向,并詳道里數目。此非據圖籍不能。注外别據劉、班之説,更推傳例,作圖一方,并疏解名號于後。

《左傳》因《國語》加章句爲今本,今凡《國語》所略而於經例可疑者,則皆誤解。今將注疏異説標出,爲《左傳變異今學事實表》。凡表以外,則皆合於二傳。今取其事實與本傳合而爲《史記》、《國語》所無,則命成鑑疏之,以「補疏」標題,示區别焉。

今學以《王制》爲宗,齊、魯《詩》皆魯國今學,劉子受《魯詩》,從之。今于先師外,凡今學各經師説,統輯爲《王制注疏》。凡本傳禮制不明者取之,已明者但詳出于《注疏》。

傳有從史一例,舊傳解多失。今取經文從史之例,先立一表,而後依事解之,如趙盾、崔杼、陳溺、楚卷、鄭髠之類是也。

今學《王制》外有佚文佚義不傳於今本者,將據今學各經傳師説彙輯之,以爲《王制佚文佚義考》。凡傳文義不傳於《王制》者,皆就此説之。

注  梅:原作「枚」,據《漢書》改。

注  中國:原脱,據《六譯館叢書》本補。

十一卷。 清廖平撰。廖平是清末的经学大师,一生经学主张凡六变。在光绪十年(1884)前后,著《榖梁春秋内外编》共三十七种、五十卷。其中内编书一种,即《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十一卷;外编书十一种,包括《起起榖梁废疾》一卷、《释范》一卷、《集解纠谬》二卷、《榖梁先师遗说考》四卷、《榖梁大义详证》四卷、《榖梁传例疏证》 二卷、 《榖梁外传》二卷、 《榖梁决事》二卷、 《榖梁属辞》二卷 (附《本末》一卷)、《榖梁比事》二卷、《榖梁琐语》四卷。此外又有《榖梁日月时例表》等二十五种。 这些著作代表了廖平的 《榖梁》学观点。他认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礼制的不同。今文经学礼制祖《王制》,古文经学礼制宗《周礼》;《王制》是《春秋》旧传。两汉今文学、古文学的依经立说,推衍比附,都是由《王制》和《周礼》所派生的。《榖梁传》主张“素王”说,礼制属于新制,托“素王”改制,故与《周礼》不合。廖平认为,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不守旧训,有不少谬误。他参考两汉经师旧说,以班固的观点进行折衷。如果义还不通,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范宁注不完备的地方,进行疏通引证。引用事实,以《史记》的记载为主,有时也引用《左传》。廖平认为董仲舒治《公羊传》,说礼制与《榖梁传》其实一致,于是对《榖梁传》中的微文孤证,两汉经师又没有解说的,就取董仲舒之说。

猜你喜欢

  • 晁氏琴趣外篇參考資料輯

    傳記晁補之字無咎,濟州鉅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慤之曾孫也。父端友,工於詩。補之聰敏强記,纔解事即善屬文。王安國一見奇之。從父官杭州,粹錢塘山川風物之麗,著《七述》以謁州通判蘇軾。軾先欲有所賦,讀之..

    14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 晁氏琴趣外篇補遺

    龍榆生輯録調笑蓋聞民俗殊方,聲音異好。洞庭九奏,謂踴躍於魚龍。子夜四時,亦欣愉於兒女。欲識風謡之變,請觀調笑之傳。上佐清歡,深慙薄伎。西子西子江頭自浣紗,見人不語入荷花。天然玉貌非朱粉,消得人看隘若耶..

    12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 晁氏琴趣外篇卷之六

    鉅野 晁補之無咎永遇樂贈雍宅璨奴。銀燭將殘,玳筵初散,依舊愁緖。醉裏凝眸,嬌來縱體,此意難分付。憐伊只似,風前輕燕,好語暫來還去。重樓静,珠簾休下,待掃畫梁留住。青娥皓齒,雲鬟花面,見了綺羅無數。只你..

    13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 晁氏琴趣外篇卷之五

    鉅野 晁補之無咎虞美人用韻,答秦令。荒城又見重陽到,狂醉還吹帽。人生開口笑難逢,何況良辰一半别離中。平臺珠履登高處,猶自懷人否。且簪黄菊滿頭歸,惟有此花風韻似年時。浣溪沙江上秋高風怒號,江聲不斷雁嗷嗷..

    13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 晁氏琴趣外篇卷之四

    鉅野 晁補之無咎臨江仙用韻,和韓求仁南都留别。曾唱牡丹留客飲,明年何處相逢。忽驚鵲起落梧桐。緑荷多少恨,〔一〕 回首背西風。莫歎今宵身是客,一尊未曉猶同。此身應似去來鴻。江湖春水闊,歸夢故園中。〔二〕【..

    13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 晁氏琴趣外篇卷之三

    鉅野 晁補之無咎古陽關寄無斁八弟宰寶應。暮草蛩吟噎,暗柳螢飛滅。空庭雨過,西風緊,飄黄葉。卷書帷寂静,對此傷離别。重感歎,中秋數日又圓月。沙觜檣竿上,淮水闊。有飛鳧客,詞珠玉,氣冰雪。且莫教皓月,照影..

    14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 晁氏琴趣外篇卷之二

    鉅野 晁補之無咎洞仙歌留春。花恨月惱,更夏有涼風,冬軒雪皎。閒事不關心,算四時皆好。從來又説,春臺登覽,人意多同,常是惜春過了。須痛飲,莫放歡情草草。年少,尚憶瑶階,得雋尋芳,驂驔東城,適見垂鞭,酕醄..

    14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 晁氏琴趣外篇卷之一

    鉅野〔一〕晁補之無咎水龍吟别吴興,至松江作。水晶宫繞千家,卞山倒影雙溪裏。白蘋洲渚,詩成春晚,當年此地。行遍瑶臺,弄英攜手,月嬋娟際。算多情小杜,風流未覩,空腸斷,枝間子。一似君恩賜與,賀家湖千峯凝翠..

    12 苏门四学士词 2025-07-03
  • 《知聖篇》讀法 及門公輯

    《勸學篇》兢兢於「開民知」,此編特爲「開士知」。今日序庠宗法認孔子爲八比家,而孔子遂成村學究,乃師法相承,堅於自信,豈不較焚坑之禍更酷?今更引而闢之,以見聖人非匯參十八科所能盡也。此編初成于戊子,東南..

    26 家学树坊 2025-06-04
  • 家學樹坊 注

    《知聖編》及《孔子作六藝考》提要 《井研藝文志》平初作《今古説》,丙戌以後,乃知古學新出,非舊法,於是分作二篇,言古學者曰《闢劉》,言今學者曰《知聖》,取《孟子》「宰我、子貢智足知聖」之義。此編用西漢..

    43 家学树坊 2025-06-04
  • 家學樹坊序

    往年鏡吾兄編前篇,未卒業,提要刊於《縣志》。辛丑,燮夫從鄂索稿甚急,鏡吾館事牽掣不暇,慎乃補足前編,並以新學輯爲下卷。壬寅,病中力疾鈔入新稿諸編,共爲兩卷。輯録初成,精華苦竭,蒲柳之資,愧乎重器,不足..

    34 家学树坊 2025-06-04
  • 王制集説 三 注

    司寇 三公不列司寇,《千乘》四輔以列秋官。 正刑明辟, 説曰:《千乘》:「司寇司秋,以聽獄訟,治民之煩亂,執權變民中。凡民之不刑,崩本以要閒,作起不敬,以欺惑憧愚。作於財賄六畜五穀曰盜。誘居室家有君子曰..

    31 王制集说 2025-06-03
  • 王制集説 二 注

    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 如《春秋》祠兵、蒐狩。四時三田者,夏防農,不田也。一爲乾豆,二爲賓客,三爲充君之庖。 《公》、《穀》同。 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

    26 王制集说 2025-06-03
  • 王制集説 一 注

    王者 王者指後王,非古之王者。《董子》主天法商而王,主地法夏而王,與《荀子》後王是也。 之制禄 《周禮》内史主王者之制禄,外史言掌三皇五帝之書,内外即小大共球,六合内外。二書互相爲用,《王制》所詳,《周..

    36 王制集说 2025-06-03
  • 王制集説凡例

    一、孔子以匹夫制作,其行事具於《春秋》,復推其意於五經。孔子已殁,弟子紀其制度,以爲《王制》。《論語讖》:「子夏六十四人撰仲尼微言,以事素王。」即《王制》也。此篇皆改制事,不敢訟言,所謂微言。王即素王..

    33 王制集说 2025-06-03
  • 義例類

    今古不同之外,分十五門以别宗派,立二十四事以理篇章,可謂詳備。特恐古文繁賾,儀節參舛,猶有難明,再表二十七例,以求畫一。苟盡其術,想思當過半矣。今古雜例今古之分嚴矣,而《公羊》用古《左傳》參今,萬一之..

    30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2025-06-03
  • 篇章類

    兩《記》繁博,號爲大經,鄭、盧作注,皆就易辟難,凡屬盤錯,不免遁逃。兹之所志,專在犯難,陷鋭攻堅,務破强勁。再就《記》文立此二十四事,已定巨綱,徐循節目。合篇《記》有一篇誤爲數篇者,當合之。《禮運》、..

    29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2025-06-03
  • 宗派類

    《戴記》其書早出,宣、元間立二博士,《異義》以爲今學,實則古多於今。兹依《今古學考》分篇目以爲準,餘詳《考》説。鄭君舊注混合今、古篇目,非也。 詳《今古學考》。 兹倣《别録》之例,先考隸篇目,於九十餘篇..

    39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2025-06-02
  • 分撰兩戴記章句凡例

    一、鄭君傳《小戴》,不注《大戴》,東漢以後,唯《小戴》盛行。案:博士舊有二家,《小戴》出於《大戴》,單治《小戴》,非也。兹以今古爲統宗,兩戴全録,各以類從,不依舊第,惟篇目注明所出。一、《記》文繁難,..

    33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2025-06-02
  • 禮記識卷下 注

    喪服小記第十五 《喪服》爲經,本經已附記,此名「小記」,記其異同,補其細節。「小記」與「大記」對,記古於傳。「男子冠而婦人笄」 吉。「男子免而婦人髽」 凶。「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禘尊於郊。「..

    43 礼记识 2025-06-0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