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庄子解 / 王夫之

庄子解卷五·内篇

2025-08-09 13:02 庄子解

德充符

充者,足于内也;符者,内外合也。内本虚而无形之可执,外忘其形,则内之虚白者充可验也。内外合而天人咸宜,故曰符。外忘而一葆其天光,謷乎大者无非天也,则其德充矣。德充而又何加焉!整威仪,饰文辞;行以礼,趋以乐;盛其端冕,华其韨佩,峨然为有德之容,则中之枵也必多,而物骇以畏忌,神无二用,侈于容貌者,其知必荡;于是而荣辱、贵贱、贫富、老壮,交相形以相争,是有德之容,人道之大患也。能忘形而后能忘死生,能忘死生而后能忘争竞。争竞忘而后不忘其所不忘,才全内充,于物无不宜,而其符也大矣。

鲁有兀者王骀, 方以智曰:兀与刖同,古声转也。骀音台。 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耶?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 兀者而有王先生之称。 其与庸亦远矣。 远于常人。 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 一真无假。 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 物皆于之受命。 而守其宗也。

〔解曰〕 此言德之充也,无所不充,至于超天地之成坏,极万物之变化,而不出其宗,而达者之用心在是也。生死者,人之形生而形死也。天地即有覆坠,亦其形覆形坠也。浑然之一气,无生则无死,无形则无覆坠。生死、覆坠,一指之屈伸尔。屈伸改而指自若,此则命物之化而为之宗者也。寓形于死生,皆假也,假则必迁。而浑然流动于两间,宅于至虚而不迁。不能迁则不能遗,不能变。用心于无形,以养其无形之真,则死生听诸形之成毁,而况一足乎?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 视万物皆一,则足亦土也。 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解曰〕 原天之成形也,凝而为土,孕而为人之官骸,皆因其道而为之貌,因其貌而成其形,一也。当其寓庸,则土亦吾之用,而非与我疏;其无所用之,则足与我不相终始,亦寓焉耳。偶集于足而有趾,偶集于形而有生。有趾而有全有毁,有生而有存有亡。道应如是,天不得不如是也,而全毁、存亡,要无益损其真。既已丧,则亦遗土矣。浑然至一者,全乎至大。土且藐然小以处乎其中,而况足乎?物化之宗,万有之屈伸,皆其中之尘垢秕糠,同于一化。游心于此,焉往而不和哉?

常季曰:彼为己: 特为己而已。 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最犹功最之最,谓未尝教人而人尊之。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 一止则众妄皆止。 受命于地,惟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 有不可死者在焉。 受命于天,惟舜独也正, 自正而人正。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亦幸尔,非有心于正人也。视天下悦而归如草芥,而人自归之。 夫保始之征, 发念欲往破敌,而后必征之。 不惧之实; 实能不惧,《刺客传》所谓神勇也。 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 九军,《军书》曰:军之数外列八阵,握奇于中,九宫八卦其遗法也。 将求名而能自要者, 约结誓死。 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 以耳目为假设之象。 一知之所知, 但知至一而不纷。 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 假音格,吕氏音遐。 人则从是也。 人自从之耳。 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彼不欲教也。

〔解曰〕 常季之所疑者,得常心而忘生忘形,但以释累于己,而无以及物。不知为己者,非以知而得心也,其为己也,则惟其丧己也。夫物之所不亲者,有己有偶,而利害是非不齐以不相得,莫有得其正者。一知于所知之大宗,则杂出之心知皆止矣;物各适其适,而就其不留形之鉴,以相忘于得丧,而莫不正矣。松柏不求冬荣而冬自荣,舜有天下不与而天下自归。得丧忘于己,则同异泯于物。至于生死忘,则无物不可化,犹勇士之不见有九军矣。故独而无耦之体,物化之所受命,不以物为事,物自从之。饰其威仪,藻帨其文辞,表有德之容以立教坐议者,知侈于物而失正于己;德不充,奚有自然之符应邪?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耻与刑人同出入,故为立约。 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止乎,其未耶?且子见执政而不违, 违,避也。 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耶?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 饰美状以隐过,则幸而免刖。 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 使非饰罪,则人人当刖矣。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中地不中之中去声。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众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返。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耶?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更,平声。 曰:子无乃称! 不烦其更说。

〔解曰〕 妍媸、荣辱、贵贱,皆从形而有者也。外形而游心于无假,则无妍媸,无妍媸则无荣辱,无荣辱则无贵贱。一洗其流俗之得失,而官天地、府万物、豁然之大宗,可得而见矣。子产以寓者象者为生之主,而杂用其知,故见有执政,有刑人,而不知其皆尘垢也。形为遗土而不足惜,形为尘垢而尤不足以留。大明之鉴,充满于天地万物,则天地万物皆效其符,何形之足言哉?若乱世之淫刑不可逃,黠人之匿过以幸免,皆偶然也,命无不可安也。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惟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耶?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 诡幻怪之名闻。 音触,诡言也。 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耶?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解曰〕 足自犯患,尊足者患不能犯也。惟知之所知者不一,则为尊足者之桎梏耳。死生、可不可,皆于形而有分辨。尊足者无死无生,无可无不可,乃外充于天府,内充于灵府,天地万物皆合其符,岂在一枝一节之间乎?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 禄饱人腹,使人望之,所谓观我朵颐。 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 知,人知之也,犹言名不远出。 且而雌雄合乎前, 唐顺之曰:言人之与处而不去,如雌雄之相应也。 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而若辞。 闷音门,氾音泛。 寡人丑乎, 自愧不如。 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也?仲尼曰:丘也常使于楚矣。适见 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 眴音舜,开目视也。 皆弃之而走。不见已焉尔, 豕之所以为豕者曰己。 不得类焉尔。 不与 子之生者类。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 招魂而葬也。翣所以祓凶。凶死者,又何祓焉! 资刖者之履,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 其所娶之妻,曾止宿于外,形不全则不复以之为妻也。 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惟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解曰〕 修饰外貌以侈君子之容者,一 子之死母,徒有其形而已。外固不与内符,而奚望人之符之也!使其形者不存,则乍亲之必旋弃之,人所弗信也。虽立乎君师之位,而恧焉不能以终日,己所弗信也。信诸己者,自信诸人,何假形哉!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 滑音骨。 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兑,悦也。无往不通,而不失其可悦。 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郤隙通。春,群生之所赖也。 是接而时生于心者也; 与物方接之时,即以当前之境,生其合时之宜,不豫设成心以待之也。 是之谓才全。

〔解曰〕 不滑和者德也,而谓之才,然则天下之所谓才者,皆非才也。小有才而固不全者,于其所通则悦,于其所不通则自沮丧而忧戚。其悦也,暂也;其戚也,常也,自炫自鬻而不继,偶一和豫而旋即失之。先自无聊,而安能与物为春?惟遗其貌、全其神、未与物接而常和,则与物接而应时以生其和豫之心;以和召和,凡物之接、事之变、命之行,皆有应时之和豫以与之符;不以才见,而才之所官府者无不全,符达于天下而无不合矣。夫悦之所以失,才之所以困者,无他:死生存亡之十六术,时未至而规之于先,必豫与天下相欣相拒,以自贻其忧;无已则饰形貌以动众,蕲以邀福而免患;灵府乱而外袭其仪容,无德之才,所以终穷于天也。然后知灵府之和,接时以生心者,其才通万变而常全,物安得不最之乎?

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 平,准也。停,不动也。盛,极也。水不动,因取以为准。 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 不滑其和则成矣。修此者为有德。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吾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解曰〕 水停则平。平者,万物之无不取法者也。德凝则充。充者,保而不荡者也。凡以才见德者,炫于形以求为物之法,技已穷而 子弃之走矣。德充而保其和,不饰貌以荡之使易竭,故哀骀它非蕲乎恶骇天下,而恶与之相符,使其形者固春也,雌雄之合,合以天尔。

趾支离无脤 跂,跂而守城门。脤音拯。按邵子,脤即肾也,盖刖而宫者。 说卫灵公。 说音税。 灵公说之, 说音悦。 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脰,颈也。头入于两肩。 瓮 大瘿 颈瘤如瓮 然。 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解曰〕 卫灵齐桓且忘人之形恶,而世人顾不能自忘,则灵符之和外荡,而使其形者、尊足者、审于无假者、日夜无郤者、与物皆春者,诚忘之矣。移其知于彼,则忘于此,不两全之道也。不忘其所可忘,而忘其所不可忘,饰有德之容,以求合于天下,衣冠瞻视,皆 子之死母也。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工谓迎距之巧。四者,圣人视之如此。 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 鬻古粥字。 天鬻也者,天食也。 食音嗣。 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 形小听其小。 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謷,大也。楚人呼大为謷。

〔解曰〕 凡饰其形容者,皆以自表其德之所得也,皆役其知而求工者也,皆以要结人而胶固之也。圣人无丧无得,无伤于人,而不谋其离合以与人相贩,游焉而已矣。内之充者天也,使形者也,尊足者也,无假而无郤者也。无游而不逍遥,则与物皆春,一天而已矣。夫天固无假,而雨露霜雪皆真。天固无郤,而春夏秋冬不息。人自依之,天不以为事也。圣人寓形于人之中,而不容不小者,形也;食天之和,与天通一,而固謷乎其大矣。恶能忘其大而争妍媸于其小邪?夫人有憎有忌,有合有离,而于游者两忘而乐与之嬉,惟游者之不以为事耳。游则合天之符,而人效其符,必矣。

惠子谓庄子曰:人固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 道谓化生之常道。 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不于生求益。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眠通。 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解曰〕 道与之貌,则貌之美恶皆道也。天与之形,则形之全毁皆天也。忘其内而饰其外,外神劳精,皆于生之外而附益之也。好生而恶死,好存而恶亡,好达而恶穷,好富而恶贫,好誉而恶毁,所好为贤,所恶为不肖;乃至饥渴寒暑,皆不顺其情之所适然,以致饰于威仪酬酢之形容。好恶交滑于外,而忘其灵府之枵,恶知形之与貌,号之为人者,非我也!我一天也,寓于形貌而藐乎小者也。才全而德不形者,视彼皆土;而一知天之所知以休乎天均,则独成其天,充满于六合,如停水之不荡,则物化所从受命而无不合符。接时生心,与物雌雄合者,亦德之既充,寓于不得已耳,孰肯以物为事!而惠子之炫情以鸣,不亦悲乎!

《庄子解》卷五终

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猜你喜欢

  • 庄子解卷三十三·杂篇

    天下系此于篇终者,与《孟子》七篇末举狂狷乡愿之异,而历述先圣以来,至于己之渊源,及史迁序列九家之说,略同,古人撰述之体然也。其不自标异,而杂处于一家之言者,虽其自命有笼罩群言之意,而以为既落言诠,则不..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三十二·杂篇

    列御寇此篇之旨,大率以内解为主,以葆光不外炫为实,以去明而养神为要,盖庄子之绪言也。所引虽驳杂,有精粗之异,而要可相通。惟人心险于山川一段,往往杂见他书,盖申韩之流,苛察纤诡之说,既非夫子之言,抑与庄..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三十一·杂篇

    衡阳王夫子撰男敔增注渔父赝编不置释,说见篇首。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三十·杂篇

    说剑赝编不置释,说见篇首。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 音悦。 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九·杂篇

    盗跖赝篇不置释,说见篇首。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 之石反。 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八·杂篇

    让王赝编不置释,说见篇首。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惟无以天下为..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七·杂篇

    寓言此《内》《外》《杂篇》之序例也。庄子既以忘言为宗,而又繁有称说,则抑疑于矜知,而有成心之师。且道惟无体,故寓庸而不适于是非,则一落语言文字,而早已与道不相肖。故于此发明其终日言而未尝言之旨,使人不..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六·杂篇

    外物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 同于一死,不救其恶。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已忧而..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五·杂篇

    则阳《杂篇》惟《庚桑楚》《徐无鬼》《卮言》《天下》四篇为条贯之言;《则阳》《外物》《列御寇》三篇,皆杂引博喻,理则可通而文义不相属,故谓之杂。要其于《内篇》之指,皆有所合,非《骈拇》诸篇之比也。则阳游..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四·杂篇

    徐无鬼寻此篇之旨,盖老氏所谓上德不德者尽之矣。德至于无伤人而止矣,无以加矣。乃天下之居德以为德者,立为德教,思以易天下,而矫其性者拂其情,则其伤人也多矣;施为德政,思以利天下,而有所益者有所损,则其伤..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三·杂篇

    杂云者,博引而泛记之谓。故自《庚桑楚》《寓言》《天下》而外,每段自为一义,而不相属,非若《内篇》之首尾一致,虽重词广喻,而脉络相因也。《外篇》文义虽相属,而多浮蔓卑隘之说;《杂篇》言虽不纯,而微至之语..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二·外篇

    知北游此篇衍自然之旨。其云观天者,即《天运》篇六极五常而非有故之谓也。言道者,必有本根以为持守;而观浑天之体,浑沦一气,即天即物,即物即道,则物自为根而非有根,物自为道而非有道。非有根者,道之所自运;..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一·外篇

    田子方此篇以忘言为宗,其要则《齐物论》照之以天者是也。忘言者,非可以有言而忘之也。道大而言小,道长而言短,道圆而言方,道流行而言止于所言,一言不可以摄万言,万言不可以定一言,古言不可以为今言,此言不可..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外篇

    山木引《人间世》之旨,而杂引以明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

    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九·外篇

    达生此篇于诸《外篇》中尤为深至,其于《内篇》《养生主》《大宗师》之说,独得其要归。盖人之生也,所勤勤于有事者,立德也,立教也,立功也,立名也。治至于尧,教至于孔,而庄子犹以为尘垢秕穅而无益于生。使然,..

    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八·外篇

    至乐庄子曰:奚暇至于悦生而恶死,言无暇也,非以生不可悦,死不可恶为宗,尤非以悦死恶生为宗;哀乐不入其中,彼固有所存者在也。老子曰:吾有大患,惟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有者,有身之见;无者,忘己以忘..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七·外篇

    秋水此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推言天地万物初无定质,无定情,扩其识量而会通之,则皆无可据,而不足以撄吾心之宁矣。盖物论之兴,始于小大之殊观;小者不知大,大者不知小;不知小,则亦大其所大而不知大..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六·外篇

    缮性此篇与《刻意》之旨略同。其言恬知交养,为有合于庄子之指,而语多杂乱,前后不相侔。且其要归不以轩冕为志,而叹有道之人不与而隐处,则庄子虽非无其情,而固不屑言此以自隘。盖不得志于时者之所假托也。文亦滑..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五·外篇

    刻意此篇之说,亦《养生主》《大宗师》绪余之论,而但得其迹耳。庄子之学,虽云我耦俱丧,不以有涯之生殉无涯之知,而所存之神,照以天,寓诸庸,两行而小大各得其逍遥,怀之含之,以有形象无形,而持之以慎,德不形..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四·外篇

    天运此篇之旨,以自然为宗。天地之化,无非自然。上皇因而顺之,不治而不乱;后世自勉以役其德,而自然者失矣。以为天下可自我而勉为之,而操之以为魁柄,然则天地、日月、风云,亦有主持而使然者乎?人无不可任,天..

    4 庄子解 2025-08-0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