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庄子解 / 王夫之

庄子解卷十·外篇

2025-08-09 13:31 庄子解

胠箧

引老子圣人不死,大道不止之说,而凿凿言之。盖惩战国之纷纭,而为愤激之言,亦学庄者已甚之成心也。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道而为守备, 胠,腋也,旁开其箧,如从腋取去也。探囊,摸其囊中之有无而取之也。发匮,窃发其扃也。 则必摄缄縢,固扃 ,缄,古咸切。 音决。缄以针缝也,縢以绳束也,扃以门户关也, 以钮环锁也。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惟恐缄縢扃 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乡音向。 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不乃之不,一本作今为是。 故尝试论之:世俗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之所布, 《诗》所谓施罛岁岁。 耒耨之所刺, 刺,刺人于地也,孟子所谓深耕。 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 名恒 。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徒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解曰〕 察于理之谓圣,通于事之谓知。理无定在,事有迁流,故圣知之所知,含之于心,而不可暴之为法者也。以是为法而蕲以止盗,则即操我之戈,以入我之室,嗣守吾法者,不能如我之圣知,而法固可窃,强有力者胜矣。陈氏以豆区之仁,收姜氏之齐,太公之教也。陈氏之守固,而姜氏熸矣。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 胣音以,刳肠也。 子胥靡。 烂之江中也。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繇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 事生于此,而责成于彼。 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虚,邱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解曰〕 圣知之法,刑赏为其大用,而桀纣即以之赏邪佞,而加刑于逢比。逢比之戮,亦四凶之窜有所守也。道暴于法,则何适非法?法以暴道,则何适非道?法之所以纷,道之所以诡也。无道可托,无法可按,天下奚不治哉?圣人用法,仅可以弭一时之盗。施及后世,惟重圣人之法,而丧其所重,乃法徒为盗守,徒为盗积。所重惟法,则已轻矣。外重者,内泄其含也。惟含者为人所不能窃。故甚患夫圣人之不含而亟暴之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 揭,举也。驰逐而为大盗者,举诸侯之窃以为口实。 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 赏之以卿相之服而不餍。 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解曰〕 大小、轻重、真伪,人之所固能知者,不待斗斛、权衡、符玺而始知。圣人以其圣知立法,以齐一天下之聪明。法繇心生,窥见之者窃之而有余矣。治人揭圣人之法以禁天下,曰奚不如法?乱人亦揭圣人之法以禁天下,曰奚不如法?则盗国毒民者,方且挟法以禁天下,而恶能禁之,欲不归过于圣人而不得已。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明谓明示人。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 擿、掷通。 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攦,厉、列二音,折之也。 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 铄,闪铄也。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以 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所无用,犹言所以无用。

〔解曰〕 圣人怀之,含之谓也。圣人含之,而天下固莫能不含矣。人皆能含,而盗恶从起哉?有人于此,未尝为盗,而诏之曰汝勿为盗!吾有法在,汝欲为盗而固不能。于是而盗心起矣。且思以其聪明争巧,而一人之利器不能敌天下之锋芒。惟含其止盗之心,以使忘其机变,则巧无所矜,力无所竞,而其意自消,持天下于灵府,以俟其衰而自已。含之为利器,非干将莫邪之所可拟也,故云将曰:毒哉!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矣。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趋之, 赢音盈,担负曰赢。《汉志》赢三日粮。 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 兔网曰毕。 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 削格所以罗网者。鸟罟为罗。落、络通,以绳为机而取狐兔者。兔罟为罝。罘 通,翻车也。 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辨矣。 知,去声,渐,音尖,浸渍也。旧注:颉滑,不正之语,解垢,诡曲之辞。 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解曰〕 春秋之世,延及战国,好为人师者,日暴其知以争言法,而天下日乱,下达于申商,而残刘天下极矣。乃申商虽谬于圣人,而实因圣人之成迹,缘饰而雕凿之,则亦圣人启之也。夫圣人有所含而后有所暴。其有所含也,可以治一时之天下;乃有所暴矣,则必为盗贼之守。若无所含而徒好知者,日为揣摩以求明,则法旦立而天下夕受其残刘。士好之,上因好之;上好之,士愈见其可好;人士赢粮以执贽,诸侯郊迎而授馆;好之也无已,而不顾其中之一无所含,天下相铄以成乎大乱,此战国之所以灭裂而不可止也。夫欲起已死之圣人为好知之口实,是发冢胪传之盗魁也。非死圣人,其祸奚止?死者,含之于心,如汞之得铅,不使流宕泛澜于天下也。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 堕音隳。 喘耎之虫,肖翘之物, 喘,一本作惴。耎音软。喘耎,无足虫也。肖翘,翱飞之属。 莫不失其性。甚矣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含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哼哼之意; 哼谆通。 哼哼已乱天下矣!

〔解曰〕 所已知者已知矣,而又何求!所已善者已善矣,而又何非!惟含之也。参万岁而一成纯,其所知之不知者多矣。得其圜中以应无穷,其所善者固有不善矣。有不知、有不善,而亟于立法,则日月、山川、四时、万物之性,皆在吾法之外,而一成之法,适为盗资。民之情,种种不一也。种种者,非役役之可治也。恬淡无为,利器藏于中,而人莫知其所向,则盗无可窃,而种种者各以其太朴之聪明,乐其俗,安其居,而天下治矣。

《庄子解》卷十终

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猜你喜欢

  • 庄子解卷三十三·杂篇

    天下系此于篇终者,与《孟子》七篇末举狂狷乡愿之异,而历述先圣以来,至于己之渊源,及史迁序列九家之说,略同,古人撰述之体然也。其不自标异,而杂处于一家之言者,虽其自命有笼罩群言之意,而以为既落言诠,则不..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三十二·杂篇

    列御寇此篇之旨,大率以内解为主,以葆光不外炫为实,以去明而养神为要,盖庄子之绪言也。所引虽驳杂,有精粗之异,而要可相通。惟人心险于山川一段,往往杂见他书,盖申韩之流,苛察纤诡之说,既非夫子之言,抑与庄..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三十一·杂篇

    衡阳王夫子撰男敔增注渔父赝编不置释,说见篇首。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三十·杂篇

    说剑赝编不置释,说见篇首。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 音悦。 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九·杂篇

    盗跖赝篇不置释,说见篇首。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 之石反。 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八·杂篇

    让王赝编不置释,说见篇首。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惟无以天下为..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七·杂篇

    寓言此《内》《外》《杂篇》之序例也。庄子既以忘言为宗,而又繁有称说,则抑疑于矜知,而有成心之师。且道惟无体,故寓庸而不适于是非,则一落语言文字,而早已与道不相肖。故于此发明其终日言而未尝言之旨,使人不..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六·杂篇

    外物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 同于一死,不救其恶。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已忧而..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五·杂篇

    则阳《杂篇》惟《庚桑楚》《徐无鬼》《卮言》《天下》四篇为条贯之言;《则阳》《外物》《列御寇》三篇,皆杂引博喻,理则可通而文义不相属,故谓之杂。要其于《内篇》之指,皆有所合,非《骈拇》诸篇之比也。则阳游..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四·杂篇

    徐无鬼寻此篇之旨,盖老氏所谓上德不德者尽之矣。德至于无伤人而止矣,无以加矣。乃天下之居德以为德者,立为德教,思以易天下,而矫其性者拂其情,则其伤人也多矣;施为德政,思以利天下,而有所益者有所损,则其伤..

    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三·杂篇

    杂云者,博引而泛记之谓。故自《庚桑楚》《寓言》《天下》而外,每段自为一义,而不相属,非若《内篇》之首尾一致,虽重词广喻,而脉络相因也。《外篇》文义虽相属,而多浮蔓卑隘之说;《杂篇》言虽不纯,而微至之语..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二·外篇

    知北游此篇衍自然之旨。其云观天者,即《天运》篇六极五常而非有故之谓也。言道者,必有本根以为持守;而观浑天之体,浑沦一气,即天即物,即物即道,则物自为根而非有根,物自为道而非有道。非有根者,道之所自运;..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一·外篇

    田子方此篇以忘言为宗,其要则《齐物论》照之以天者是也。忘言者,非可以有言而忘之也。道大而言小,道长而言短,道圆而言方,道流行而言止于所言,一言不可以摄万言,万言不可以定一言,古言不可以为今言,此言不可..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二十·外篇

    山木引《人间世》之旨,而杂引以明之。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

    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九·外篇

    达生此篇于诸《外篇》中尤为深至,其于《内篇》《养生主》《大宗师》之说,独得其要归。盖人之生也,所勤勤于有事者,立德也,立教也,立功也,立名也。治至于尧,教至于孔,而庄子犹以为尘垢秕穅而无益于生。使然,..

    2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八·外篇

    至乐庄子曰:奚暇至于悦生而恶死,言无暇也,非以生不可悦,死不可恶为宗,尤非以悦死恶生为宗;哀乐不入其中,彼固有所存者在也。老子曰:吾有大患,惟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有者,有身之见;无者,忘己以忘..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七·外篇

    秋水此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推言天地万物初无定质,无定情,扩其识量而会通之,则皆无可据,而不足以撄吾心之宁矣。盖物论之兴,始于小大之殊观;小者不知大,大者不知小;不知小,则亦大其所大而不知大..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六·外篇

    缮性此篇与《刻意》之旨略同。其言恬知交养,为有合于庄子之指,而语多杂乱,前后不相侔。且其要归不以轩冕为志,而叹有道之人不与而隐处,则庄子虽非无其情,而固不屑言此以自隘。盖不得志于时者之所假托也。文亦滑..

    4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五·外篇

    刻意此篇之说,亦《养生主》《大宗师》绪余之论,而但得其迹耳。庄子之学,虽云我耦俱丧,不以有涯之生殉无涯之知,而所存之神,照以天,寓诸庸,两行而小大各得其逍遥,怀之含之,以有形象无形,而持之以慎,德不形..

    3 庄子解 2025-08-09
  • 庄子解卷十四·外篇

    天运此篇之旨,以自然为宗。天地之化,无非自然。上皇因而顺之,不治而不乱;后世自勉以役其德,而自然者失矣。以为天下可自我而勉为之,而操之以为魁柄,然则天地、日月、风云,亦有主持而使然者乎?人无不可任,天..

    3 庄子解 2025-08-0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