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隐秀轩集 / 钟惺

卷十•七言律一

2025-05-09 16:08 隐秀轩集

送人遊匡廬九華

晚遊匡嶽亦非遲,囊有真形畫有詩〈(君善詩畫)〉。

置我一丘差不惡,憐君三絕獨無癡。

心諳勝跡如曾到,山喜清人似故知。

叩罷彭郎逢九子,寄言余欲往從之。

丹陽夜泊,時將過訪張楊二年丈

城裏溪橋曲曲源,依稀桃葉渡邊村。

一汀雲影流虛響,半岸蘆花覆夢魂。

江月林風隨去住,蛙聲鳥語自寒溫。

故人儻作臨邛宰,旅況鄉愁與暫論。

江行俳體〈(並序)〉

〈(友人譚友夏作《竹枝詞》近百首,余曾賞之,皆舟行詩也,其體則七言絕。其所采民謠土風,自江陵至吾邑,上下二、三百里耳,乃遂能至百首;矧余舟發鄂渚,迄於金陵,歷吳門。荊、吳俗遷,冬春序改,縱其目覽口傳,足涉手書,所得寧當止百首哉!於是難其事,廣以七言,限以四韻,拘以俳比聲偶,要使體諢而響切,事雜而詞整,氣詼而法嚴,令才有不必盡,而意有不得逞,亦蟻封盤馬意也。范蔚宗有言:「吾於音樂,恨不精雅聲,至於一絕處,亦復何異?」此難為拘儒俗子道也。夫「今之樂,猶古之樂」,千古聲詩秘諦,子輿氏一語拈破,妙達此解,可度脫千萬劫詩文苦趣。偶因一端而並及之。)〉

五載前曾說此遊,問程結伴幾春秋。

艱難水陸千餘里,大小關梁六易舟。

畏路剌船頻裸體,乘流開柁緩梳頭。

順風一日行三日,莫待依灘怨石尤。

虛船也復戒偷關,枉殺西風盡日灣。

舟臥夢歸醒見水,江行怨泊快看山。

弘羊半自儒生出,餒虎空傳稅使還。

近道計臣心轉細,官錢曾未漏漁蠻。

巴舷吳榜簇江干,市儈村娼半倚灘。

係籍慣拻鄉閥閱,投單例辦敝衣冠。

女兒編竹成長纜,乞子施竿覓剩盤。

小釜群炊如候代,奚奴亭午未朝餐。

江鄉漲後指荒郊,木杪魚罾俯雀巢。

處處葑田催種麥,家家竹瓦代誅茅。

岸容霜老菰蒲禿,水氣晴粘草樹交。

快舫蝕波才寸許,急湍底復怨舟膠?

日日移家處處鄰,吳頭楚尾半波臣。

罟師嚼米餐烏鬼,舟僕偷錢買白鱗。

鴉食肉能謀底事,獺銜魚欲祭何神?

黃頭見我詢潮步,笑是潯陽始過人。

羞從狐鼠敘行蹤,隨例輸錢買印封。

半月員程過一月,杪冬孤艇發初冬。

持符官卒尊於吏,附舶儒生賤似傭。

估客孝廉陽不問,胡床指顧太從容。

村煙城樹遠依依,解指青溪與翠微。

風送白魚爭入市,江過黃鵠漸多磯。

家從久念方驚別,地喜初來也似歸。

近日江南新澇後,稻蝦難比往年肥。

小聚星晨屢斷連,山椒一縷露人煙。

土音偏不移雞犬,市暨通行雜鈔錢。

澤國火耕兼水耨,霜林棗地接楓天。

時艱夜禁明書楔,撥刺更更響釣船。

土風何異竟陵城,水代平田網代耕。

放去翳鳧偏認主,教成馴獺聽呼名。

狂書鳥過沙留譜,囈語烏眠夜作聲。

奴子入吳學細唾,儂音傖舌字全生。

千門市火亂漁燈,銜尾官艘也係罾。

崖屋乍隨春漲徙,灘舟專候早潮升。

清時閭左衣形緩,儉歲江東米價增。

從客諱言新入洛,自稱前度到金陵。

潮褪金焦岸稍巉,斷虹嵌壁劍雙椷。

嵐堆積翠深藏壑,雨隔殘紅半露岩。

近海蜃睛朝列市,乘風魚背晝張帆。

新荷香遍吳江水,思製瀟湘隱士衫。

鳴榔打鼓暮乘潮,借得官舟勝客𦨣。

奴子暫時聊意氣,朋從此日也逍遙。

公然躭首橫銀榜,無數漁罾避畫橈。

睡醒卻詢瓜步岸,長年前指廣陵橋。

碧雲寺早起

人語翠微聞啟門,離離殘露濕初暾。

行經絕澗數花落,坐見半山孤鳥翻。

月去寒潭林影換,雲依閑砌草頭溫。

與君莫厭頻移榻,晨爽秋陰非一村。

夜坐〈(與茂之同用起句)〉

愁裏不知秋淺深,高城幾處密清砧。

悲愉未敢開鄉信,榮落徒能感客心。

永夜鍾聲非遠寺,空天霜氣況衰林。

砌蛩籬竹皆情性,咽露搖風各自吟。

辛亥元日早朝

火城漸簇大明宮,隨例嵩呼歲歲同。

殘雪在簾如落月,輕煙半樹信柔風。

金支縹緲春陰外,碧落參差夜氣中。

卻憶庚寅元日事,廿年天語不曾通。

白沙驛

鳥墮猿回半楚關,卻云蜀道古來艱。

高源頫盡仍逢水,絕壁攀窮始見山。

天缺似多青嶂累,岩空長待白雲還。

盤旋恐亦無過此,不信前途更九灣。

合江舟中早發

日疊寒流次第明,開窗剛見半江晴。

迎舟亂渚如還往,隔水群峰互避爭。

不覺鳴榔先午夜,怪無擊柝續殘更。

披衣驚失舟棲處,百五飛湍夢裏行。

忠州霧泊

漁艇官舟曉泊同,蜀江愁霧不愁風。

煙生野聚汀寒外,雲滿山城水氣中。

曲岸川回翻似盡,遙天峰沒卻如空。

依稀往日丹楓路,稍見霜前遠近紅。

還至歸州

最喜茲州喚秭歸,歸舟聞此各依依。

不辭過峽三聲苦,且與征途九折違。

問答漸聽鄉語近,逢迎寧計主人非。

獨餘一副酬知淚,忍向西陵道上揮。

寄答尤時純

宦邸家居數見貽,三年千里夢相隨。

高情恕我嗣音少,畏路憂君作事奇。

滿腹精神堪獨往,半生氣俠諱人知。

行藏亦自超流俗,士所當為未止斯。

寄譚友夏,復招之

也知物論乍難平,素負高懷諒不驚。

如子自無煩富貴,旁人未免重科名。

暫因意外升沈事,默證胸中靜躁情。

遙想扁舟當此際,出門無累往還輕。

復雨和友夏,仍留之

冬雨連宵亦不時,當茲欲別卻相宜。

留經幾度辭彌拙,聽過三更意漸移。

夕吹聲中殘葉怯,山寒來處客衣知。

看君原不勞維縶,又借愁霖自改期。

山夜聞鴉,同諸子分韻即成〈(得明字)〉

亂處高飛每易驚,出林誰是最初鳴?

幾千萬點孤村遠,過兩三聲片月明。

山晚後棲須好侶,天寒群影見慈情。

閑聞亦復關何事?能使空齋客思生。

友夏再至晤商林二丈與予兄弟,山居旬餘將歸

計爾南歸三月餘,十之五六住吾廬。

此回良晤尤非偶,前度奇談亦不虛。

賓主豈能同世法,眠餐直欲作家居。

頻來久聚渾忘卻,只記明朝又別予。

孟和茂之將過友夏湖上

與共經旬住小園,何須更往扣渠門。

義宜拜母兼兄弟,趣必由山及水村。

縱去猶當寬信宿,即留寧得幾朝昏。

行行予欲之官矣,此際情辭不可言。

至真定

偶隨計吏北之官,一月嚴程七日殘。

文物清時王事易,風霜遠道客身難。

每來幽薊多逢臘,此度滹沱獨不寒。

朔氣最高冬未雪,豈宜春近土猶乾。

暫駐涿州抵良鄉再宿

長安近在舉頭邊,何以逡巡屢不前?

百里情多難九十,半冬途未了三千。

憐茲驛路寬朝夕,幸我程期可後先。

京邑故人相待滿,轉於將至意紛然。

丘長孺宅看暖室梅花〈(同馬時良、仲良、商孟和)〉

臘盡寒花未可尋,見花偏不必寒林。

移當密坐人同邇,開值他鄉意獨深。

一室冬春俱在眼,數枝遲速頗經心。

冰霜只隔軒窗外,似惜幽貞不忍侵。

早秋

次第高城生遠音,離離清露報疏林。

微涼不待晚先至,積雨能令秋易深。

數載獄魂惟有夜,九邊兵氣半為陰。

悲哉觸目多情事,漫道徒驚楚客心。

秋曉

清秋但覺曉尤清,起趁空明繞砌行。

在竹露沾星下影,出林鴉帶夜來聲。

煙隨歷亂孤光去,人語稀微眾動生。

高枕倒衣皆此際,紛然喧靜各為情。

泛江尋三遊洞降觀於峽

漸上西陵江不開,棹隨高急去疑回。

灘聲過洞杳無見,峽影銜天皆欲來。

古壁蒼沈非草樹,寒岩秘密或風雷。

潦收石出才如袱,看作瞿唐五月堆。

雨發裕州

歇馬驅車每夜分,關雞曾未夢中聞。

雨餘殘月去塵久,露下寒星照客勤。

蟲自亂鳴非屬和,鷗於相值偶為群。

生來澤國安卑濕,連日南行皆水雲。

丙辰聖節前東宮出講,蓋八月初四日也,恭撰二律

儲幄塵封十四年,人人測海與窺天。

嚴慈要使群情豁,講讀須教盛事傳。

意定宮庭宣諭後,禮逢中外祝釐前。

竟從攀檻累臣語,難道皇心不曠然。

〈(乙卯五月,上御慈寧,劉侍御以奏對失次,下詔獄。)〉

師儒圖史立森森,可但三餘自討尋。

溫室晨昏知有寄,廣庭耳目貴常臨。

皇家絳帳書生事,父道斑衣赤子心。

無數孝慈難出此,前王作法意高深。

十五夜同林茂之過俞仲茅步月

每有佳期共亦艱,屢邀真自見君閑。

孤光多在煙霜後,積氣如行天水間。

是夜於秋偏易好,何人與月最相關?

殘砧步步不知處,能帶寒聲隨我還。

九月五日,天津舟泊,和茂之見岸女簪菊之作

常時九月上旬前,未必寒花在酒邊。

插鬢想他開已久,驚心羨爾見能先。

數枝紅似沾霜氣,一路香應照水天。

買置舟中伴蠻素,欲成三婦各嫣然。

泊頭逢虞伯醇孝廉,同康虞茂之過飲常充符孝廉水樓留贈

偶爾停舟道姓名,遊棲事事若先成。

主賓妙在無因合,歌舞初非有意生。

月與水煙秋一魄,花添樓榭夜多情。

知君別後思今夕,愁見他帆煙外行。

岱遊告成示康虞茂之

岱於五嶽領圖經,雍穆無言具典刑。

灝氣自然歸一樸,虛懷隨處見群靈。

眾中耳目尋常過,理外情文咫尺扃。

深感同來俱靜慧,能將願力答真形。

贈焦弱侯太史

始見圖書鍾鼎人,後來典則古精神。

惟予敢謂尋常事,在爾行將八十身。

學禮於周兼杞宋,垂文自魯逮關閩。

不須更問蒼生意,要使清時有鳳麟。

宿浦口周茂才池館

江邊事事作山家,復有山齋著水涯。

一壑陰晴生草樹,六時喧寂在鶯花。

潮尋故步沙頻失,煙疊新痕嶺若加。

信宿也知酬對淺,暫將心跡借幽遐。

訪陳眉公於舟,因共集俞園

相逢各不愧聞聲,一揖舟中見一生。

名士去來關耳目,高人語默遠機情。

禽魚於我心無隔,筆墨窺君道甚平。

自是出山時最少,閑遊未免致將迎。

九月七日蘇弘家符卿要集靈應觀

節物催人昨夜霜,先來高處待重陽。

深秋欲盡偏能好,積水無他但有涼。

草樹層層生晚霽,亭臺步步上清光。

歸途不定風煙外,初菊殘荷共一香。

秋夜集俞伯彭園池

閑園無意作衰天,水氣花陰事事然。

霜後芙蓉猶有露,冬前楊柳暫為煙。

魚龍夜惜殘秋去,烏鵲寒驚片月遷。

四序棲尋吾欲遍,愛君不獨在林泉。

花山禮銅殿〈(是僧妙峰造)〉

一路陰晴屢不分,山中風候易紛紜。

村過數日無紅葉,江近雙峰似白雲。

蛇虎夜深求懺度,鼓鍾人定示聲聞。

可憐世外僧經濟,金火須臾歷劫勳。

歲暮喜董崇相大理至白門

舟車多故敢為期,相見雖遲勝遠思。

蓄意欲浮成塞默,作書未寄恐參差。

對君又在佳山水,幸我兼當暇歲時。

可謂此番非望外,幾人有約尚天涯。

夜詠彭舉燈下水仙花

紙窗花石自層層,香色團欒共一燈。

不欲上天聊在水〈(《水經注》:方丈在海中,群仙不欲升天者處之)〉,只愁經雪乍為冰。

先春似避寒梅妒,入夜如嫌素月增。

道是洛川神未信,火邊波影有誰能?

臘月十五夜,攜酒資約茂之過集彭舉齋中

斗酒家中自不無,就君但覺主賓殊。

歲過此夜誰能再?月比常時欲更孤。

燈火半窗年事在,圖書一室古人俱。

出門看共閑行地,盡是明朝車馬途。

董崇相要過金陵寺,登所構遂有亭〈(同許伯倫、林茂之)〉

金陵面面蔣山靈,偶爾孤峰直此亭。

數笏軒楹廉所積,一窗林水靜堪停。

稍離耳目曾經處,但覺煙霜亦異形。

歸路卻尋殘照下,回看鍾梵在青青。

〈(沈刻《隱秀軒集詩宇集七言律一》止此)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猜你喜欢

  • 卷三十七·書牘一

    報蔡敬夫大參某再拜謹報:簿書法令,本非粗事,且亦不能俗人,大人經世之實際,煉性之借資也。以我公當之,益自不俗。王右軍「所謂通識,隨處行藏」,桓宣武云「我不為此,那得坐談」,此之謂也。二人豈是俗人,世亦..

    6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三十六·啟

    奏記讚善孫座師箋某進愧中庸,退慚狂簡。雖材出荊山,無當棟隆之用;蒲生董澤,曾無弧矢之資。本以短才,兼之奇數,偃蹇諸生,回旋一紀。刖足寧止於三,敢自題為貞士?折肱徒至於九,終亦愧夫良醫。處下寧辭於積薪,..

    4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三十五·奏疏

    修省疏(代)具官臣某一本,為景運方新,天心示警,懇乞聖明亟為修省,以消隱患,以光初政事。臣聞天地人物之妖,靈蠢動植之眚,自古有之。其情形不同,同謂之災;災之不常有者,謂之異。惟習之為常,則恬然不能有所..

    5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三十四·表

    擬上召兵部尚書劉大夏、左都御史戴珊問「邇來軍民多不獲所、焉得天下太平?」因論及閣臣劉健薦人事謝表(弘治十五年)皇心軫軍國之需,敢曰已安已治?睿識出臣民之上,必思其復其終。立國何先?兵農為本;知人則哲,..

    3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三十三·策

    其一(問:信者,國之大寶。乃顛倒駕馭,又有貴於不測者。不測,又何以信也?唐、虞、三代,道法相維,何嘗以不測行之?豈其作用反出後代人主下乎?皇上聰明強智,俯視臣民,前代無比。久道化成,其情偽短長,靜觀已..

    5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三十二·論三

    善為國者取於人事事有不恒用之,而時用之,而有國者卒不可去焉。善為其所不可去者,當使藏其用於為國之中而待取焉。夫所謂不可去者,其所關於國雖甚重,然可謂為國之一事;而為國者,其事不盡於此也。要以有國者未有..

    4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三十一·論又二

    劉向予讀《劉向傳》,悲其遇,始信人主之庸之足以亡天下也。暴主終身惺窒,終身不悟;庸主有時悟,悟矣而足以亡者,疑為之也。何以明之?訴譖周堪、劉向下獄者,弘恭、石顯也。則恭、顯之不利於堪、向,一愚者知之矣..

    4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三十·論又二

    漢高帝其一取天下者,在得其大勢,不在戰守之勝敗得失也。如奕者然,妙處不過數著,全局在我,而小小利鈍不計焉。項羽殺義帝,漢擊之;雖使楚破漢於睢水可也。項王怨黥布,漢得使隨何說降之;雖使楚擊破布可也。此楚..

    4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二十九·論二

    鄭莊公鄭伯克段於鄢,《公羊傳》曰:「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能殺者,難殺而卒殺之之辭也。然則鄭伯難殺段乎?曰:非也,段不足殺者也。曷言乎不足殺也?段非有大志,如晉曲沃武公,一馳馬試劍公子耳。其..

    4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二十八·論一

    詩論《詩》,活物也。遊、夏以後,自漢至宋,無不說《詩》者。不必皆有當於《詩》,而皆可以說《詩》。其皆可以說《詩》者,即在不必皆有當於《詩》之中。非說《詩》者之能如是,而《詩》之為物,不能不如是也。何以..

    4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二十七·傳

    李少翁傳李少翁者,名蒔,字德春,豫章人。居漢川,徙居應城。始自號少溪,年六十,老矣,人敬而翁之,呼之少翁。翁家世受醫,精脈法,冥思暗解,出授受之外。其人沈墨長者,入門無流視,無媟言。未嘗預問病者病,第..

    3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二十六·記二

    尊聞堂記夫名堂者,欲傲人以所不聞,則必取於意義要眇、景事新妍、字語險晦者以為佳。吳德聚之名其堂以尊聞焉,何居?鍾子曰:吾蓋三復尊聞之義,而知吳子近思篤行人也。夫吳子非無聞之患也。業有堂矣,登其堂有友朋..

    3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二十五·記又一

    岱記登岱者,必十八盤以上,而後為岱也。然世所為岱者聚焉。予以萬曆丙辰九月二十九日丁酉,自臨清釋舟,四日至岱。登之凡二日,為十月之壬寅、癸卯。其自盤以下落落散處者,今漫然以為岱之路,然而莫非岱也。予升降..

    3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二十四·記一

    中岩記去青神西南十五里,江色盡綠玉,中邊皆見。隔岸坐立數山,若架閣者,中岩也。岩下上連延,可十數里許,回流峻壁,冥壑復磴,竹樹蒙籠。大要向背往復,皆與此岩終始。渡江即水月樓,樓趾齧江,寺冠之。由樓視江..

    3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二十三·序又四

    送王永啟督學山東序言有聽之甚美,循而行之,可以無過,綜其實無裨於事者,不可勝計。如近日取士所稱「正文體」之說,是其一也。夫取士之文,使士子代《語》《孟》《六經》而為言者也。蓋必平日博於讀書,深於觀理,..

    3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二十二·序四

    尹母曾太君序尹母曾太君者,尹子長母也。子長孝廉,而太君為之母。為子長之母壽、贈以言者,勢不能不以其為子長母。而余謂能重太君,使其名益立者,子長也,太母實無以為也。子長之為孝廉,而太君之為子長母,天也。..

    3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二十一·序三

    李生時義序夫以李子而肯為時義,奇矣。以李子為時義,世必以為嶔崎歷落、潦倒昌披,似其為人。乃李子顧有時詳言安步,喜為儒生誦說。故李子之奇於為時義也,奇在乎不盡出於奇也。使李子必以盡出於奇為時義,則亦李子..

    2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二十·序又二

    先師雷何思太史集序先生有先生之人,不得以詩人、文人待之。選其詩文,不得不以詩人、文人待之也。先生沒,惺於先生詩文逸於集外者,心誠求之,不遺餘力。乃集中所存,反有毅然去之、不謀於人者,蓋猶以詩人、文人待..

    4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十九·序二

    簡遠堂近詩序《簡遠堂近詩》者,譚友夏近詩也。「簡遠」二字,則予近日所規友夏語,而友夏取以自命其堂者也。友夏居心托意,本自孤迥。予為刻詩南都,而戒予勿乞名人一字為序,此其意何如哉?近乃頗從事泛愛容眾之旨..

    4 隐秀轩集 2025-05-09
  • 卷十八·序一

    語石齋私印譜序古人藏圖書,皆有私印記,曰「圖書印」,不知今何以徑稱「圖書」也。法書名畫、扇卷行冊,無此則無征,無征不信,不信不傳,厥用大矣。其法辟則作古文時義:以古玉、精銅、奇石為紙,以良鐵為利穎柔翰..

    3 隐秀轩集 2025-05-0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