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沈祖荣文集 / 沈祖荣

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图书馆教育委员会报告

2025-09-18 16:17 沈祖荣文集

一、三年来本委员会之工作

本委员会委员散处各地,各工作人员均极繁忙,加以年来时局亦不甚平定,故本委员会对于各项工作,未能积极进行,深觉惭恧,上次年会教育委员会议决推行之案为:

1.建议行政院及教育部指拨的款于北平设立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2.再请教育部令国立大学添设图书馆专课;

3.请各省立图书馆人才经费充足者附设图书馆讲习所以培育人才;

4.函请各省教育厅每年考选学生二名分送国内图书馆学校肄业,其学膳宿费由教育经费中指拨;

5.函请图书馆学校应注重语言。

以上各案,会后即行分别转达请求办理。

第一案因中央政府财政困难,一时未能指拨的款。故所拟办之图书馆专科学校,至今尚未举办。一俟国库稍裕,吾人再行呈请,想能达目的,未可预知。

第二案之推行,就吾人之所知者,厦门的厦门大学、上海大夏大学、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开封河南大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等,皆有图书馆学课程之设置。此固由于各该校当局感觉认识到图书馆学重要之故,间接亦未始非本会屡次提倡之力也。

第三案因现时国内图书馆人才经费设备均充足者不多,故正式附设图书馆讲习所者甚少,然各馆为其自己馆员学识之增进,组织讲学会、补习班者,所在多有,收效亦大。

第四案,本会与武昌图书馆专科学校合办免费学生,此三年内,专科曾办两班,讲习班曾办一班。学生籍贯有十三省之多,而讲习学生大都曾受各该省政府之补助。本年秋季拟再招收讲习班一班,仍由该校函请各省政府选送。对于此案之推行吾人尚觉满意。虽一时未能造就多人,然行之以渐,持之以恒,将来定有美满之结果也。

第五案,因本国图书馆学校只有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一处,会后曾将此案专函该校。据其所述,该校对于语言方面,除英文外,尚兼学德文法文日文等课程。日文为选修,其余均为必修。而讲习之法,与普通学习语言之目的不同。皆编有专书,专谋适于图书馆采购分类编目之用者。

此外,民国二十四年,湖北省政府教育厅所办之中小学教员讲习会,及民国二十五年之全省民众教育馆讲习会,其中所设的图书馆课程,均由沈祖荣担任教授。对于本省之学校图书馆及民众教育馆图书管理法,无不有相当影响云。

二、今后本会拟办之事业

本会对于图书馆学教育方面,今后可办之事甚多,但因本会人才不多,而此仅有之人才,又复各有工作,故今后拟办之事必须于人才及时间两方面兼筹并顾,以便集中人才于一定时间内,作一事业,始能有明效可睹。不然计划理想,方面虽多,未必能实行也。

根据上述原则,以为此后数年内,本会之图书馆教育推进方面,应每年联络各省教育厅办理暑假讲习会。

理由:目下全国图书馆大小在一千所以上,馆员最少亦有数千人。就中曾受图书馆学训练者固不乏人,未受训练而欲努力求得新知识者,苦无机会。各省之县市民众图书馆员,若能于暑假期间聚集一处,施以相当之训练,则全省图书馆事业工作效率之增进,为必然之事。

办法:

讲习会名称 某某省或某某市图书馆学暑期讲习会。

讲习时间 四礼拜到八礼拜。

受训人员 省县市及民众图书馆在职馆员。

进行方法 每年春假时即由本会函各省政府教育厅或某市政府教育局,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办此项讲习会。如有愿办者,即可与之筹划一切,如不止一处愿办者,可分别缓急,审度力量,或同时办理,或先办一处,再办他处。

课程 每周假定十六小时,四周共六十四小时,设立图书馆行政16,分类编目16,选择与求购8,目录学与参考8,检字与排列8,其他8。

教员 尽先向讲习会所在地聘请,该地无相当人才时亦可向他处聘请。

由本会聘请三人,完全义务职。但川资及住食费,由本会及合办之官厅供给。

本会与合办之官厅,得叙明情由代向受聘人之工作机关请假。

经费与设备 学员住食地及教具等,由省市教育当局负责筹划。教员之川资及食宿费,本会得酌量补助一部分。

毕业 学员修业期满后,是否加以考试,临时决定。

毕业学员应由本会及合办之官厅之省市当局,发给图书馆暑期讲习会毕业证书。

(见1936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十二卷第二期)

本书搜集了沈祖荣先生于1916—1944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章共46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内图书馆的发展概况、国内图书馆教育工作的思想概况、图书馆学教育和档案管理学教育的开创与推进的史实,也介绍了一些欧美和日本图书馆的概况,是一本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历史的文献。

猜你喜欢

  •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互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潮州韩文公庙碑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1],傅说为列星[2],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日 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1],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1],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2],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2]。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1],云龙山人张君天骥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1];汉武得鼎,以名其年[2];叔孙胜狄,以名其子[3]。其喜之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唐代李昭道画迹

    此图出自〔明〕顾炳辑《顾氏画谱》。凌虚台记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示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1]。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2],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教战守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1],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决壅蔽

    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1],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知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晁错论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1],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1],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

    1 苏轼文集 2025-09-18
  •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1],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论范增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1],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2]。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者当以..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1],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2],所以弃其旧..

    0 苏轼文集 2025-09-18
  • 战后图书馆发展之途径

    教育与经济与武力是现代国家三大基本的生命力。今后建国的基本工作在于教育军事与经济的合一(引《中国之命运》第五章)。尤其是教育文化,也可说是各种建设的基础。图书馆的使命,正是辅助教育,发扬文化,自应在今..

    0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我国图书馆之新趋势

    倭寇犯顺以来,我国各地图书馆迭遭惨炸。其全部或局部被毁的,难以数计。兹值胜利在望,我们亟应作一种和平建设的准备,而图书馆对于研究工作之促进,民智之启迪,与夫民众道德的培养,社会风气的改善,均占有重要地..

    0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 《图书学大辞典》序

    图书浩瀚,观者望洋。使无适宜之方法分析整理,则其功用莫由彰显,是无异于沉珠于渊,埋于玉山也。欧美各国,教育发达,科学迈进,推其奏效之原,则以图书之贡献极为伟大,故图书馆之建设,宛若星罗棋布。各级学校有..

    1 沈祖荣文集 2025-09-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