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孔子与论语 / 钱穆

孔子之史学与心学

2025-05-29 17:13 孔子与论语

春秋时代,乃一礼文繁缛之时代,又为一政治、社会、种种人事方面将次崩溃转变之时代。故其时人心激动,而有种种之新思想与新观点。此数者交织互染,乃有下一时代新学术之产生。其时则有无数术士,环绕于贵族阶级之四围,而为之执行其种种繁缛之礼文。此所谓术士者,易以今语译之,当称艺士或艺人,盖指其擅种种之专艺。此种专艺,约言之,可分礼、乐、射、御、书、数六类。习书数不必能射御,执射御亦不必通礼乐。其能通习六艺者则尤为上选。彼辈皆凭此六艺以献身于贵族卿大夫而参加其集团,此在当时则称为儒。许氏《说文》:儒,术士之称。是证也。孔子亦当日一术士,即通习六艺之儒者。孔子亦因此而进身于贵族,而为之服务。其先尝为鲁之委积吏,主管仓谷出入。后又为乘田吏,主畜字牛羊。其后乃益明习于当时贵族阶级之种种礼文。然孔子不仅习其礼,抑又进而究其礼之意,乃觉当时所谓礼者实多非礼。《论语》: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子闻之,曰:是礼也?

此事盖在孔子青年,乃十足表现出孔子对当时贵族阶级许多非礼之礼之一种反抗精神。大抵当时鲁太庙中种种礼乐均属非礼,故孔子伪为不知而问以示讽刺;或者乃笑孔子,误以为其真不知礼,故孔子曰:这些就算礼了吗?以此为反诘。今试设一简譬。如一游人入外蒙古,对其政府礼堂悬列宁像片,因问此何人之像?当知问者并非不知此系列宁之像,乃不知此处缘何悬挂此像,故疑以设问耳。此种态度,春秋名卿大夫间亦早有先例。如《左传》文四年:

卫 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孔子尝称宁武子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此处正是宁武子大知若愚一绝妙好例。孔子初入鲁太庙神情,即模拟宁武子意态而变化用之也。特在宁武子当时,不过是贵族阶级内部自身对于外交礼文上之一种讲究与机警;一到孔子身上,却变成一个艺士正式起来批评和反对当时贵族阶级之种种现行礼法。这是时代变动下绝然不可相提并论的两件事。

孔子正式的批评和反对当时贵族阶级种种现行礼法者,在《论语》里屡屡见到,如:

孔子谓季氏,八修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又: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些都是正面公开的批评。当时的贵族礼,实际便即是当时的政治;因此孔子对于礼的批评,实际即是孔子当时对于政治的批评。他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里孔子以一艺士身分而反对政出大夫之非礼。但艺士议政,本身亦是一非礼。故孔子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之议礼,同时即是其议政。故: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里孔子把政治问题归重到礼上,但同时又把礼的问题归重到日常人生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礼的问题,同时亦是政的问题,但同时又即是人生日常问题,所谓伦常问题是也。于是孔子遂由他的政治论转入到人生论。

孔子反对批评当时贵族阶级一切现行礼之根据则在历史。由孔子明习礼文,对于当时一切现行礼之历史本源与其掌故沿革皆探索明了。故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又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又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又曰:

甚矣我衰也,久矣我不复梦见周公。

在古代之所谓礼,本即是全部规定了的贵族生活,亦即包括了古代全部的政治。在孔子心中,则礼的范围更大了,不仅包括了政治与贵族生活,亦复包括了全部人生。孔子在历史演变中研穷了自古到今的种种礼,即是研穷了自古到今的政治与人生。其够标准合理想者,此在孔门则谓之道,道之具体表现则曰文。孔子认为那种政治和人生之沿积,到他时代而穷了,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说只有他知道得这些。而他理想中最仰慕的人物则是周公,因周代礼乐起于文王,定于周公。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他要想来一新周道,把当时的政治和人生全部整顿刷新。当时人说孔子知礼,只以为他熟习得许多现行礼;但孔子的真学问,则在根据历史,知道自古到今之沿革变迁,遂能跳出现代圈子,把自古到今的沿革变迁来批评现代;故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些都是孔子之历史学与掌故学。

孔子研穷史学,却为种种因革变迁的礼文找出一个本原,这就成为是孔子的历史哲学。孔子认为一切礼的本原,不在外部,而在创礼与守礼者之内心。这是孔子之心学。孔子的心学,是孔子的历史哲学之最后的结论。故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又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与礼是孔子常常提到的两件事。礼是外面的节文,仁是礼之本原,即指的人之心。此后孟子说:仁,人心也。此语便把仁字解释完尽。当知仁只是人之心,但此心必在人与人相交接时始十分透露,故汉儒又把仁字另作解释云:仁,相人偶也。相人偶,便是指的人与人相交接。我们应把汉儒解释来补充孟子的语义,则仁是一种社会心,乃人与人相偶处时之心。其实人生根本属之社会。一言一思,尽若是他一己私事,但依然脱离不了社会关系。试问若无社会,若无历史,则此人便根本不能有言,不能有思;换言之,即不能有其心。故孟子曰:仁,人心也。其实语义已圆足。因人字已包含社会性,已包含了相人偶。严格言之,世界上并无可以不相人偶之人,亦即不能有不相人偶之心。礼是一种相人偶的事,其本原由相人偶之心来。换言之,即礼从仁来也。

《论语》里说到仁字处最多,但大体不离上述之根本义,仁只是人心。孔子只怕人对此心态不易把捉,遂又提出一孝字来。孝是子女与父母相人偶时之一种心态,此种心态,人人有之。人能识得孝心,自能推广识得仁心。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便是此意。孝弟只是人在家庭对父母兄长相人偶时之一种心态。待其跨出家庭,进入社会,与其他一切人相人偶,则那时的心态并不是孝弟,而其为一种仁心则一。在孔门又特拈忠恕二字说之,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孝弟全是仁,全是人与人相偶时之一种心态。若人心没有孝弟,便不能有家庭。若人心没有忠恕,便不能有社会。若人心没有仁,便不能相人偶,不能有礼;换言之,即不能有种种人与人相处之道也。

由上述说,孔子思想便由史学转入了心学。《论语》里学字有涉史学者已举例如上,今再举其涉心学者。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迁怒如怒于甲者移之于乙,贰过如过于前者复于后。此皆非相人偶之道。此等学问自指心学,因其须在自己心上用工夫。又:

颜渊 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此条虽未明点出学字,但为孔门师弟子志愿所在,是即孔门师弟子之为学目标。程子说此条云: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又曰:子路、颜渊、孔子之志,皆与物共者也,但有小大之差尔。此条程子皆以仁字说之。缘三人所志,即其理想所欲到达者,均属一种内心境界,均不从外面事物功利之占有或成就着眼;此种内心境界,又非专从小己之愉快安乐及欲望满足等而言,乃均指人与人相处即相人偶时之一种彼我融和无隔阂无分别之心态;此即孔门之所谓仁也。当知人类正因有此心境,故能产生礼,故能产生道。此种心境,则为一切礼与道之本原。故孔门师弟子皆有志于此,惟三人所怀想之境界则自有高下深浅之别耳。

故孔子一切学问,皆从此种心地建立基础,而此种心地则为人人所同有。故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可见孔门言学,必从忠信生根。忠信犹言孝弟,惟孝弟专指家庭子弟言,忠信则指社会每个独立之个人言。孟子要指点此种心地不烦教学而皆有,故举孝弟言之,谓是人之良知良能。孔子此处,则重在指点人心之本质大体相似,故举忠信言之。故人人之忠信本质,可以与圣人相近,而圣人之学问习得则乃始与人人相远,故曰:性相近,习相远。此处则已透露出孟子之性善论。

孔子研究著作。近人钱穆著,集有作者18篇孔学研究论文。其中有10篇探究《论语》,包括《论语》的读法和朱熹的注疏,另外数篇是研究孔子思想与现实文化的关系,认为“孔子思想之重点与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此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这一原则“只‘道’‘德’二字便是。”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4年初版。 该书是钱穆阐述孔子学说,教读《论语》方法的结集。书中指出:儒家是 一种“人文的宗教”,孔子的教义具有“道地十足不折不扣的宗教精神”。 钱穆突出强调“情”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宋儒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 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学思想,则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 着重理知的部分。我们只能说,由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 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而为欲。中国儒家,极看中情欲之分异。人生 应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 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猜你喜欢

  • 《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译者序一

    友:这些时候老没见你,你忙什么了?我:我正忙一部译稿。友:是谁作的?原名是什么?我:作者是玛尔霍兹(Werner Mahrholz)。书名是《文艺史学与文艺科学》(Literargeschichte und literaturwissenschaft)。友:..

    4 德国的古典精神 2025-08-28
  • 六 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否则不能说他是学问,或是知识。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自然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史学既能成为一种学问,一种知识,自然亦..

    5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五 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

    与史学有较近的关系的学问,大别可分为六类:第一类,言语学、文学。第二类,哲学、心理学、论理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宗教学。第三类,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统计学。第四类,人类学、人种学、土俗..

    5 史学要论 2025-08-27
  • 四 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

    史学、哲学、文学,可称为三姊妹的学问,关系极为密切。溯其原始,三者皆起于古代的神话传说,渐进而流别各殊,然其间终有互相疏通的自然倾向,大有朝宗归一的趋势。进化的程序,大抵由浑之画,由简之繁;学问的分科..

    5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三 历史学的系统

    论到此处,我们要论一论历史理论的系统是由些什么部分组成的了。前边说过,历史理论是以一般就种种史的事实研究其普通的性质及形式,以明一以贯之的理数为目的的。史的事实为何?简约言之,便是构成人类经历的诸般事..

    6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二 什么是历史学

    在今日寻历史的真义,虽如上述;而历史这个名辞的起原,则实起于纪录。汉文的史,其初义即指秉持典册,职掌记事者而言,再转而有纪录的意义。历史在英语为History,在法语为Histoire,在义大利语为Storia,三者同出..

    5 史学要论 2025-08-27
  • 一 什么是历史[1]

    吾人自束发受书,一听见历史这个名辞,便联想到二十四史、二十一史、十七史、《史记》、《紫阳纲目》、《资治通鉴》,乃至Herodotus、Grote诸人作的《希腊史》等等。以为这些便是中国人的历史,希腊人的历史。我们如..

    5 史学要论 2025-08-27
  • 第二章 孔子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本是殷朝的后代,世为宋国的公族。自从他的远祖大司马孔父死于殇公之乱,家人流亡到鲁国,才为鲁人,姓孔氏。他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鄹邑大夫,但早死,所以孔子幼年是孤..

    12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2025-08-26
  •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一 刘知几的传略自司马迁以后,历东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其间历史学家接踵而起。如东汉之班固、刘珍、荀悦、蔡邕;晋之华峤、陈寿、孙盛、王隐;宋之范晔、徐爰;齐之沈约、裴子野;梁之萧子显、吴均;陈..

    11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一 司马迁的传略中国之有文字的历史记录,早在殷周时代。甲骨上的刻辞,钟鼎彝器上的铭文,都是历史记录。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并起,百家争鸣,其所著述,亦多称引远古的传说神话,以自实其说。《尚书》、《国语》、..

    10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与方法在这篇论文里,我提出来的问题,是有关中国史研究之史料方面的诸问题。我在《怎样研究中国史?》[1]一文中,曾经指出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篇论文里,我曾经这样说过: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

    11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

    这次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可以说是解放以来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历史文物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中展出的文物共有三千七百余件,全部都是新近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的。以地域而论,..

    7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史料的论文,但总是没有着笔。月前复旦大学文学院约我作一次学术讲演,我就讲《史料与历史科学》这个问题。惟讲演时,为时间所限,不能作较详之发挥。近因书店之约,要我写一本关于史料学方面的..

    15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我到桂林以后,听师范学院的老师们谈到历史学的基本功问题。我觉得基本功是要学的,但这个提法不大全面,全面的提法还是要讲三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我所知道,现在讲的基本功,主要的是讲如何..

    11 史料与史学 2025-08-26
  • 卷二 论语

    陈澧东塾读书记论论语之旨 学者觉到自己做个人 论语二十篇之起讫 君子与仁 以论语解论语 仁义道德非礼不成 让与礼有别 何谓分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与王弼阅《东塾读书记》第二卷《论语》,提要钩玄,观于会通,不为汉..

    9 古籍举要 2025-08-25
  • 附录旧作:驳袁子才《论语解》

    古文简略,不易得解。后人每以臆见解书,各执一说,几成聚讼,而卒不得一真解。遂使学者转无所宗向,而文义益晦矣。尝读袁子才《论语解》,谓:孔子仅许颜子以三月不违仁,其他如陈文子、令尹子文皆不许也。至于管仲..

    95 趼呓外编 2025-06-18
  • 尧曰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

    111 论语 2025-06-11
  • 子张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69 论语 2025-06-11
  • 微子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

    45 论语 2025-06-11
  • 阳货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

    52 论语 2025-06-1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