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俗通义译注 / 应劭

风俗通义序

2025-05-25 18:47 风俗通义译注

昔仲尼没而微言阙①,七十子丧而大义乖②。重遭战国,约从连横③,好恶殊心④,真伪纷争。故《春秋》分为五⑤,《诗》分为四⑥,《易》有数家之传⑦。并以诸子百家之言,纷然殽乱⑧,莫知所从。

【注释】

①没:通殁。死亡。微言:精微要妙之言。阙:衰微。

②七十子:指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位贤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举其成数,故言七十子。大义:正道。这里是指有关诗书礼乐等经典的要义。乖:违背,背离。

③约从连横: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或合纵。张仪游说六国中的数国或一国与秦国结盟进攻其他国家。因秦在西方,向东联合,故称连横或连衡。从,同纵。

④殊:不同。

⑤《春秋》分为五:《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而成。记述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历史。孔子去世后,对《春秋》的解释分为左氏、公羊、穀梁、邹氏、夹氏五家。

⑥《诗》分为四:《诗》即《诗经》,儒家经典。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三百零五篇。相传为孔子编定。对《诗经》的解释后来分为齐、鲁、韩、毛四家。

⑦《易》有数家之传:《易》指《周易》。儒家经典。主要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历来关于传解《易经》门派的众说纷纭,数家只是笼统言之。

⑧殽乱:混杂,混淆。

【译文】

从前孔子离世,于是精微要妙之言隐没不彰,七十二位弟子死去,于是大义乖离。又遭逢战国,合纵连横,好恶因人而异,真伪纷争难辨。因此对《春秋》的解释分为五家,对《诗经》的解释分为四家,《周易》的解释也有好几家。加之诸子百家的学说,纷然杂乱,人们不知所从。

汉兴,儒者竞复比谊会意①,为之章句②,家有五六,皆析文便辞,弥以驰远③;缀文之士④,杂袭龙鳞⑤,训注说难⑥,转相陵高,积如丘山,可谓繁富者矣。而至于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⑦,莫能原察。今王室大坏,九州幅裂⑧,乱靡有定⑨,生民无几⑩。私惧后进,益以迷昧,聊以不才,举尔所知,方以类聚⑪,凡一十卷⑫,谓之《风俗通义》,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⑬。

【注释】

①比谊:效法。谊,同义。会意:会心,领悟。

②章句:分章析句地解说经义。汉代解释儒家经典通常使用章句或训诂这两种方法。

③家有五六几句:语本《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析文,拆分文句,即碎义逃难破坏形体。便(pin)辞,犹言花言巧语。便,善辩。弥以驰远,这里指儒生割裂字句曲解文义,距离原义愈来愈远。

④缀文:即写文章。

⑤杂袭龙鳞:这里比喻写文章的人多如龙鳞。杂袭,众多而重叠的样子。

⑥说:解释,说明。难:诘责,质问。

⑦贯:通惯。习惯。

⑧幅裂:谓分崩离析如布幅的撕裂。

⑨乱靡有定:祸乱不止。靡,没有,无。定,止。

⑩生民:人民。

⑪方以类聚:同类的事物相聚在一起。方,品类,类别。

⑫一十卷:当作三十一卷。应劭《风俗通义》原为三十一卷,后来散佚为一十卷。此一十卷应为后人刻本所改。

⑬该:贯通。

【译文】

汉朝建立以来,儒生竞相附会文义,分章析句地解说经典,每家又分为五六派,都割裂字句而曲解文义,距离原义愈来愈远。写文章的人,如龙鳞般众多,训诂注释,阐述驳诘,著述渐渐增多,堆积如同丘山,可以说已经繁富了。而至于民间俗语,群众共同流传的,错误积累成为习惯,没有人能察知本原。现今王室衰落败坏,九州分崩离析,祸乱不止,活下来的人所剩无几。我担心后来者更加迷惑,姑且以我不才之资,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分门别类,整理论述,总共十一卷,称之为《风俗通义》,是说疏通流俗中的谬误,用义理贯通事情。

风者,天气有寒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①,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圣人作而均齐之②,咸归于正;圣人废,则还其本俗。《尚书》③:天子巡守④,至于岱宗⑤,觐诸侯,见百年⑥,命大师陈诗⑦,以观民风俗。《孝经》曰⑧: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⑨。传曰⑩: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⑪。由此言之,为政之要,辩风正俗⑫,最其上也。

【注释】

①含血之类:含血的生灵。这里指人类。

②作:兴起。

③《尚书》:据引文,当指《尚书大传》。

④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⑤岱宗:东岳泰山的别称。

⑥百年:指老年人。

⑦大师:太师。商、西周时称乐官之长为太师。大,同太。

⑧《孝经》:儒家经典。相传为孔门弟子曾参门人所撰。论述封建孝道,宣传宗法思想。

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语见《孝经广要道章》。

⑩传:儒家学者解经之作称为传。

⑪百里不同风几句:语见《汉书王吉传》。

⑫辩:通变。

【译文】

风,是指天气有寒冷与温暖,地形有险阻与平坦,水泉有美丑好坏,草木有刚强柔弱。俗,是指芸芸众生,仿效万物而生长,因而言语歌声有差异,舞蹈动作有区别,有的正直,有的邪恶,有的善良,有的淫邪。圣人兴起整齐风俗,使之都归于正道;圣人黜退,则又恢复到原来的风俗。《尚书大传》说:天子巡察诸侯,到达泰山,接受了东方诸侯君长的朝见,接见年老长者,令太师献上搜集来的诗歌,来观察民情风俗。《孝经》说: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经传上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户家规各异,人们衣着不同。从这一点来说,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改变纠正风俗,这是最重要的。

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轩之使①,求异代方言②,还奏籍之③,藏于秘室④。及嬴氏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⑤,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⑥,扬雄好之⑦,天下孝廉卫卒交会⑧,周章质问⑨,以次注续⑩,二十七年,尔乃治正⑪,凡九千字,其所发明⑫,犹未若《尔雅》之闳丽也⑬,张竦以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⑭。予实顽暗⑮,无能述演⑯,岂敢比隆于斯人哉!顾惟述作之功⑰,故聊光启之耳⑱。

【注释】

①(yu)轩之使:古时天子派出考察民情风俗的使者。轩,轻便的车。

②求:采集,收集。异:异语。代:代语、别名,各方言之间的同义词。

③籍:登记。

④秘室:又称秘府,古时收藏书籍簿册的地方。

⑤严君平:严遵,字君平,蜀郡(今四川成都)人。成帝时,卖卜于成都市,日得百钱即闭门讲授《老子》,著书十余万言。一生不愿做官,为当时著名文学家扬雄所敬重。著有《道德真经指归》(《隋书经籍志》作《老子指归》)十一卷,现存七卷。

⑥林闾翁孺:扬雄的老师,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博学洽闻,名重一时。林闾为复姓。翁孺,一作公孺。梗概:粗略。

⑦扬雄:字子云,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学者。少好学,长于辞赋,有《长扬》《甘泉》《羽猎》《河东》诸赋。博通群书,多识古文奇字。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又采集当时各地方言为《方言》,续《苍颉篇》为《训纂篇》。

⑧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由各郡国荐举。卫卒:卫士。此当指文学侍从之类。

⑨周章:周遍。质问:核实询问。

⑩次:编次。

⑪尔乃:然后。

⑫发明:阐述,阐发。

⑬《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闳丽:宏伟壮丽。闳,大。

⑭张竦:字伯松,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幼时曾从杜邺受文字之学,博学通达,闻名于世。初为京兆史,后为丹阳太守。王莽时官至郡守。王莽败亡,为乱兵所杀。刊:削除。

⑮顽暗:愚拙而不明事理。这里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⑯述演:阐述推演。

⑰顾惟:只是想。述:阐述。作:创作。

⑱光启:犹言扩大。

【译文】

周、秦两代常在每年的八月派遣考察民情风俗的轻车使者,到各地采集方言,返回后奏呈登录,收藏在秘府。到秦王朝灭亡时,丢弃散佚,没有人看到这些典籍。蜀郡人严君平存有一千余字,林闾翁孺只存有粗略的法度。扬雄喜好这些,和天下孝廉、文学侍从聚在一起,周遍核实询问,来逐条注解阐述,经过二十七年,这才整理订正,共九千字。他在这一著作中所阐发的,仍然不及《尔雅》宏富,但张竦还是认为这是一部与日月同辉永不磨灭的著作。我实在愚昧无知,不能阐述推演,怎敢和这样的人同享盛誉!只是考虑到阐述创作的事业,所以姑且扩充说明这些罢了。

昔客为齐王画者,王问:画孰最难,孰最易?曰: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犬马旦暮在人之前,不类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见,不见故易①。今俗语虽云浮浅,然贤愚所共咨论②,有似犬马,其为难矣,并综事宜于今者。孔子称:幸苟有过,人必知之③。俾诸明哲,幸详览焉。

【注释】

①昔客为齐王画者几句: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咨论:议论,商讨。

③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语见《论语述而》。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为齐王画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什么最容易?回答说: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容易。犬马日夜都在人们面前,画得不像不行,要画得很像当然难;鬼魅没有形状,没有形状的东西人们看不见,看不见的东西自然容易画。当今流俗之言虽然浮浅,但无论贤愚都一起商讨,类似犬马,这就难以准确地描述了,更何况要综述宜于当今的事理。孔子曰:假若有错误,人们一定会知道的。希望明智睿哲的人仔细审察。

有关汉代以前典礼流俗的著作。汉代应劭著。常省称为《风俗通》。原书二十三卷,北宋时亡佚二十二卷,今仅存十卷,附录一卷。卢文弨《群书拾补》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悉十卷外之所遗。现存十卷篇目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书中保存有丰富的神话传说材料,如“女娲造人”、“李冰斗蛟”两条是首见记录者;此外如有关“三皇”、“五帝”、封禅泰山梁父以及对灶神、稷神和民间杂祀祭祀的记述也可看出古代神话与传说在汉代的流传变异情况。应劭写作此书目的在于“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但对民间口传,他能指出:“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对于为政的重要性:“为正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还是很有见解的。

猜你喜欢

  • 三十七、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原文]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译文]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

    14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按: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

    10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按:《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汉阴子方,腊日..

    12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

    16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

    13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是也。[译文]十月初一日,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

    12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一、野游登高 佩茱饮菊

    [原文]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13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三十、朱水点额 饷遗眼囊

    [原文]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又以锦[纟采]为眼明囊,递相饷遗。按:《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

    12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二十九、僧尼道俗 盂兰盆会

    [原文]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经》曰:目连见其亡母在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

    10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二十八、结[纟采]穿针 乞求巧幸

    [原文]是夕,人家妇女结[纟采][纟娄],穿七孔[金咸]。或以金银[钅俞]石为[金咸],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按《世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

    13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二十七、牵牛织女 聚会赋情

    [原文]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按: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春秋运斗枢》云:牵牛,神名略。石氏《星经》:牵牛,名天关。《佐助期》云:织女,神名收阴。《史记天官书》云,是天帝外孙..

    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二十六、伏日汤饼 名曰辟恶

    [原文]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译文]六月伏天,家家都煮面馄虼,说是可以避除邪恶。按语《魏氏春秋》说:何..

    7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二十五、取菊为灰 以止麦蠹

    [原文]是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按:干宝《变化论》云:朽稻为[艹蚕],朽麦为蛱蝶。此其验乎?[译文]夏至节这一天,取菊花研成粉末,用来防治小麦虫害。按语:干宝《变化论》上讲:腐烂的稻子变成蟋蟀,腐烂的..

    12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二十四、新竹箬叶 节日裹粽

    [原文]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练叶插五[纟采]系臂,谓为长命缕。[译文]夏至节这一天吃粽子。周处在《风土记》里称粽子为黍。人们并用刚生成的竹子做成筒粽。(还有的)在苦[木东]树叶子上..

    1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二十三、系丝辟瘟 取鸲令语

    [原文]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按: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

    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二十二、舟楫竞渡 争采杂药

    [原文]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戈]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

    1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二十一、采艾悬门 斗草游戏

    [原文]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艾先生。[译文]月五初五日土农..

    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二十、俗称恶月 禁忌上屋

    [原文]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按:《异苑》云:新野庚[冖是]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后[冖是]子遂亡。或始于此。或向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脸或上屋见影,魂便..

    8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十九、布谷声声 犁把上岸

    [原文]四月也,有鸟名获谷,其名自呼。农人侯此鸟,则犁杷上岸。按:《尔雅》云:[尸鸟]鸠,[吉鸟]鞠。郭璞云:今布谷也,江东呼获谷。崔[冖是]《正论》云:夏扈[走多]多耕锄。即窃脂玄鸟鸣。获谷则其夏扈也。..

    11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 十八、鼠麴和粉 以厌时气

    [原文]是日,取鼠麴汁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半],以厌时气。[译文]三月初三这一天,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饼团,叫做龙舌[米半],可以治疗时气病。..

    12 荆楚岁时记译注 2025-08-2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