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驼庵传诗录 / 顾随

初唐三家诗

2025-07-05 14:55 驼庵传诗录

一、王绩五律《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字无功,王通(文中子,人称门多将相文中子)之弟,善饮,作有《五斗先生传》,又作《醉乡记》。

王无功写《野望》时心是无着落的。徙倚欲何依,欲何依三字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亦即寂寞心。真正寂寞,外表虽无聊而内心忙迫,王氏此诗便在此情绪中写出。

王氏此诗是凄凉的。平常人写凄凉多用暗淡颜色,不用鲜明颜色。树树两句,牧童两句,相顾两句,生机旺盛。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是内外一如,写物即写其心,寂寞、悲哀、凄凉、跳动的心。若但曰树树秋色,山山落晖,便死板了。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生的色彩。若但曰牧童驱犊,猎马带禽,也死板了。此二句是事,既曰事,自有生、有人。无功写此二句时,真与牧童、猎人同情。牧童驱犊返,多么自在;猎马带禽归,多么英俊!无功的确感到其自在、英俊(有英气)。(自得与自在不同,自在是静的,自得是动的。自得,非取自别人,是收获而能与自己调和,成为自己的东西。君子在礼乐庙堂中固可自得,即使绑赴法场,仍是自得。此近于佛家所谓性不灭。)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真是生的色彩。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诗中二句是生的色彩、力的表现,遮天盖地而来,而又真自在。全首只此二句好。王维诗《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不能将心、物融合,故生的色彩表现不浓厚。王维四句不如无功猎马带禽归一句。

王氏首尾四句不见佳,然诗实自此出,此诗之成为好诗不只在中间两联。

二、沈佺期七律《古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字云卿。以人品论,沈云卿不及王无功,王为隐士,狷洁自好,沈品不高,中宗时的韦后执政,沈尚为作《回波词》。

古意下或有呈补阙乔知之;又古意一作独不见。

唐诗之好处有两点:(一)韵味(神韵)、韵;(二)气象。韵味有远近,气象有大小。凡一种作品文体初一发生时气象皆有阔大处,五言诗之在汉,七言诗之在唐,词之在北宋,曲之在元,皆气象阔大,虽然谈不到细致。晚唐诗每字称量而出,故不及盛唐气象。

王无功由隋入唐,故其诗带点凄怆衰飒情味。鲁迅先生作品亦然,凝练结果真成一种寂寞,不但冷淡是如此,写热烈亦然,终不能阔大、发皇。

沈佺期诗真是初唐诗,气象好,色彩、调子好。

《古意》略说:

首言卢家少妇,则莫愁也;堂曰郁金,梁曰玳瑁,则豪家也。次句海燕双栖,则良辰美景也。一首愁苦之诗,看他开端如此富丽,且莫说是修辞学所谓对比。

三句九月寒砧催木叶言闺中,四句十年征戍忆辽阳言塞外,始入本意,正写愁苦,而音节如此朗畅,气象如此阔大,以视后人,一切愁苦皆被压倒,真乃天地悬隔也。诗人对人生极富同情心,而另一方面又极冷酷,能言人之所不能言,欣赏人之所不敢欣赏,须于二者(同情心、冷酷)得一调和。极不调和的东西得到调和,便是最大成功、最高艺术境界。后人作诗,不是杀人不死,便是一棍棒打死老虎。后来诗人之作品单调,便是不能于矛盾中得调和。愁苦是打击、摧残、压迫,使人志气不能发扬,而沈云卿此诗写得好。

五、六两句,白狼河、丹凤城,属对之工且不必说,须看他又是一句塞外,一句闺中,开合之妙,真与三、四两句相同,而所谓气象与音节者,殆将过之,此真《中庸》所说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十四章),更不必说后人诗如寒蜩声咽、辕驹气短也。学者须于此处着眼,不可轻轻放过。这四句中,寒砧对征戍,音书对秋夜,不工,而气象好。

七、八两句是结,不见有甚奇特,吾人不必责备,故亦不苛求。(八句末之流黄,参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中妇织流黄之句,则流黄似是布帛之类。《文选》之《别赋》晦高台之流黄,李善注引《环津要略》:间色有五:绀、红、缥、紫、流黄也。此则流黄似颜色矣。)

古人诗开合好,尤其唐人,至宋人则小矣。如陆放翁诗: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陈简斋诗: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虽亦有开合,而皆不及沈佺期《古意》开合大。

作品不能无意,然在诗文中,文第一,意第二。诗是要人能欣赏其文,不是要人了解其意。语言文字到说明已落下乘,说明不如表现。(处世做人有时非说明不可,然亦要简明。)诗之好坏不在意之有无,须看其表现如何。七言之一、三、五字用字当注意。字形、字音皆可代表字义,字音应响亮。黄山谷诗与老杜争胜一字一句之间,而不懂字音、字形与意义关系之大。如其:

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说的是柔,而字字硬。至如写字,余谓当有六面,今人只讲四面,不注意上面、底面,一起一落。梁武帝说王羲之之字龙腾虎掷,今人字如通草花、纸扎人,是死的。白乐天《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听便似拨弦声;后写琵琶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字音便好。古人是以声音、字形表现意义,不是说明。

沈氏此《古意》七律,可为唐诗中律诗压卷之作,后人诗尽管精巧,不及其大方。

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人诗不避俗,自然不俗,俗亦不要紧。宋人避俗,而雅得比唐人俗得还俗。(六言诗易俗。)

关于《登幽州台歌》,沈归愚曰:

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

(《唐诗别裁集》卷五)

沈氏之言虽不错,然不免使原诗价值减低。语言文字有时化石了,便失去力量,今古茫茫四个字是对,而等于没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真净克文禅师语)

余之《苦水作剧馋秀才》中有上天下地中间我,往古来今一个人之语,人在社会上有摩擦时,我的意识最强,此实为不健康的。人不往高处看,不往深处想,觉得自己了不得;一到高处、深处,便自觉其渺小。

如对以上所讲三首诗加以区分,则:(一)王诗,写景;(二)沈诗,抒情;(三)陈诗,用意。陈诗也是写景,也是写情,然情、景二字不足以尽之,故名之曰意。

前人论诗常用意字诗意、用意。今人所谓意,与古不同,后人所用意皆是区别人我是非。袁枚《随园诗话》举生时百事中,惟不最有趣。生时得不来,死后独不去,谓之为用意,而究有何意?或有作项王诗者博得美人心肯死,项王此处是英雄(吴伟业《戏题仕女图虞兮》)亦用意之作,较上诗佳,尚有力,然亦不出人我是非。诗所讲意,应是绝对的,无是非短长。(俗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正是心服所至,是绝对的。)

意=理。世俗所谓理,都是区别人我是非,是相对的。相对最无标准,辩白不能使人心悦诚服。诗可以说理,然不可说世俗相对之理,须说绝对之理。凡最大的真实皆无是非、善恶、好坏之可言。真实与真理不同,真实未必是真理,而真理必是真实。说理应该说此理,否则要小心。

陈氏此诗读之可令人将一切是非善恶皆放下。此诗可为诗中用意之作品的代表作。

前说沈氏《古意》可为唐律诗压卷作,气象好,然诗中无哲理,虽然写的也是人生,而只是个人的、局部的,不是永久的、普遍的。而哲理是超时间、超空间,所以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是说理的。诗中不但可以说理,而且还可以写出很名贵的作品、不朽之作,使人千百年后读之尚有生气。不过,诗中说理不是哲学论文的说理。其实,高的哲学论文中也有一派诗情,不但有深厚的哲理,且有深厚的诗情。如《论语》及《庄子》之《逍遥游》《养生主》《秋水》等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不但意味无穷(深刻哲理),而且韵味无穷(深厚诗情)。诗中可以说理,然必须使哲理、诗情打成一片,不但是调和,且要成为一,虽说理绝不妨害诗的美。A philosopher,in his best,is a poet;while a poet,in his best,is a philosopher.

陈诗有力。力并不是风趣、风格、风韵,然力可产生此三项。渔洋论诗主神韵,而渔洋诗法瘟,即因无力。力,要专一、集中。(一艺成名,不能只看人成功,不看人用功。)

三篇诗分言之:一为写景,一为抒情,一为说理。然三篇合言之,亦有相同者。做学问须能于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三篇诗相同处即初唐的一种作风。初唐作风:一点是动,是针对六朝梁陈诗的静的;一点是音节,此亦生于动;又一点是气象阔大,后人写诗多拘于小我,故不能大方。

从音节说,沈氏《古意》末二句稍差,而前六句好,所以行。

余有诗《病起见街头有鬻菊者,因效杨诚斋体成长句四韵》:

嫌杀街头卖花担,触眼黄花分外黄。

早识新吾非故我,不知今日是重阳。

风来欲扫千林叶,波漾先生两鬓霜。

南北东西何处好,愿为鸿鹄起高翔。

此诗前六句可勉强立住,好全仗后两句,而后两句音节没翻上去。

南宋姜白石与范石湖、杨诚斋、陆放翁同时,四人中仅白石为布衣,而与诸人往来甚密。白石有七绝:

布衣何用揖王公,归向芦根濯软红。

自觉此心无一事,小鱼跳出绿萍中。(《湖上寓居杂咏》其七)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

唐诗音节爽朗、气象阔大,白石诗好但小气。白石诗可为初学者入门,然此在佛家乃声闻小众,学诗者须更深求。上述白石诗后一首好在末二句,前二句有名而并不太好;第一首末二句颇似禅,可参。说自觉此心无一事,而小鱼跳出绿萍中,是有事?是无事?第二首之回首烟波十四桥,是有意?是无意?很难说。中国诗之好就在此。《登幽州台歌》一首风雷俱出,是唐人诗,且是初唐诗;白石诗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孟子尽心下》)。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白石《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放翁《剑门道中遇微雨》)

人间跌宕简斋老,天下风流月桂花。

一壶不觉丛边尽,暮雨霏霏欲湿鸦。

(简斋《微雨中赏月桂独酌》)

上所引三诗,诗中常有此境界,可谓之为自我欣赏或自我观察、自我描写,哲学一点可谓之自我分析、自我解剖。

从世法讲,心往外跑,即放心,没有返照。曾子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是收放心,作返照。凡能称得起诗人、哲人者,皆须有此返照功夫,且此为基础功夫。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亦是返照自我。没有自我反省,稍错仍自觉不错,这便要不得。差以毫厘,谬以千里。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欲纠此病,须能自我扩大。自我扩大,非无自我欣赏、自我观察、自我描写,而是小我扩张为大我(此大我与哲学上之大我又不同)。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此伤感连老杜自己也在内,可不专是自己,所以为大我。是伤感,是悲哀,是有我,然不是小我,故谓之大我。王绩《野望》中间两联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近于客观,老杜此二句是主观。然说客观也罢,主观也罢,究竟是谁观?王氏所谓树树山山牧童猎马实是说我,且是大我。老杜是内旋,自外向内;王绩是外旋,自内向外。无论是内旋、外旋,皆须有中心,且是自我中心,self-center。自晚唐以来只是内旋,结果是小我了,故自两宋而后无成家之诗人。学诗可从晚唐两宋入门,不可停顿于此。一是自我,二是大我,三是无我。无我最难讲,一不小心就是佛法、禅法。然此所讲非佛、非禅,乃诗法,又不是客观。在自然主义盛行时,如左拉(Zola)、佛罗贝尔[1](Flaubert)他们写小说时,竭力避免主观,不批评,不说是非善恶,甚至连感情也避免,不但无是非善恶之理智,且无喜怒哀乐之感情。至莫泊桑(Maupassant),已渺乎小矣。中国诗法中无我境界,不是法国自然派作风,或者形式、结果上相似,而绝不可认为是一事。

注释

[1]今译福楼拜。下同。

《驼庵传诗录》依据叶嘉莹女士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所记讲录前一部分:从先秦之“诗骚”到魏晋之三曹、渊明,再由唐宋之各诗词名家至元明之戏曲大作,直至近代诗词名家王国维。在一个渐进的时间流中,顾随先生以其独到说解揭示出每一位作家所具有的独特作风,更揭示出所有作品之所以能够动人心弦的内在动力;讲录后一部分:顾随先生从诗歌创造角度,对诗歌中的“知、觉、情、思”、“诗歌特质”、“诗人修养”、“诗境”、“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阐释。

猜你喜欢

  • 杂谭诗之创作

    一、世法与诗法余自谓:诗作不好是因为知道的世法太多,世法使我不能为诗,诗法使我不能入世。学道要多了解人情,了解人情可以多原谅人,疗治自己的荒唐和糊涂。涅克拉索夫(Nekrasov)说:争斗使我不能成为诗人,诗..

    4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杂谭诗人之修养

    一、诗人本身须是诗天地间文学艺术皆可分为两种:形而上 精神 心形而下 物质 物无论为哪一种,只要从人手中制出,必须有诗意。否则,便失去存在之意义与价值。若一人胸中一点儿诗意也没有,那么此人生活便俗到毫无意..

    5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杂谭诗境

    一、神秘与玄妙中国文学神秘性不发达。中国文学发源于黄河流域,水深土厚,有一分工作得一分收获。神秘偏于热带,如印度、希腊。西洋大作家的作品皆有神秘性在内,而带神秘色彩之作品并不一定为鬼神灵异妖怪。如中国..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漫议N、K二氏之论诗

    人说话只是明白还不成,还要说得有劲。旧俄诗人涅克拉索夫(Nekeraspov),彼尝自说:我有整三年,每天没有吃饱过,一年寒冬为房东所逐,宿于贫民窟(loss-house),以撰稿为生。N氏晚年聋而多病,死后,朵思退夫斯..

    2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漫议S氏论中国诗

    《人物与批评》一文载《人间世》(一九三三年出版),作者列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散文家。其中有一段对于中国诗的批评,可供参考。西洋人不甚了解东方,总以之为神秘,尤其是中国思想及中国语言文字。S氏..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欣赏·记录·理想

    中国诗人对大自然是最能欣赏的。无论三百篇之杨柳依依(《小雅采薇》)或楚辞之嫋嫋兮秋风(屈原《九歌湘夫人》)等,皆是对大自然之欣赏。今所说在于对人生之欣赏,如李义山。义山虽能对人生欣赏,而范围太小,只限..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知·觉·情·思

    冯文炳(废名)有《谈新诗》一文,文中主张新诗与旧诗不应只是形式的不同,乃内容的不同,谓旧诗中往往有诗的散文,如黄山谷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池口风雨留三日》),又如义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

    中国诗与佛发生关系者固多,而不发生关系者亦能成诗人,且为大诗人。东汉、魏、六朝人多信禅;诗人不在佛教禅宗之内者,数人,乃大诗人。首推陶渊明。陶不受外来思想影响。人皆赏其冲淡,而陶之精神实不在冲淡,自冲..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论王静安

    论王静安一、境界说我见诗之体裁有二重性格:一为文字表现,不限写在纸上者,口语、歌谣并算文字;一为音声表现。上古两者相合,汉以后有徒诗。徒,但也,但为诗言志而不能歌永言(《尚书尧典》)。徒诗之外,尚有乐..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谈元曲

    一、元剧中之悲剧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陶渊明《自祭文》)《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等,元剧中之悲剧。悲剧中人物有两种:(一)强者,与命运战斗(反抗);(二)弱者,为命运所支配。中国悲剧中人物多属..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宋词短说

    一、少游词好语言少游写景之作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其为好语言。欧阳修一点沧洲白鹭飞(《采桑子》)写得大,自在;少游此词凄冷、荒凉,可代表秋天凄冷的一面。欲见回肠,..

    4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说竹山词

    蒋捷,字胜欲,自号竹山,宜兴人。胡适之《词选》说,蒋捷宋末德祐年间曾中进士。宋亡之后,隐居不仕。元成宗大德年间,有许多人推荐他,他总不肯出来做官。南宋末词家多走入纤细、用典之路,而多咏物之作。(同学不..

    2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稼轩词心解

    一个天才是一颗彗星,不知何所自来,不知何往而去。西洋称天才为彗星;在中国,屈原是一颗彗星。此外,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稼轩,山东人,性情豪爽,热烈,少年带兵,而读书甚多,写词有特殊作风,其字法、句法便..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闲叙《樵歌》

    《樵歌》,朱敦儒(希真)一生第三个时期晚年闲居时期的词。胡适先生说朱敦儒:这时候,他已很老了,饱经世故,变成一个乐天自适的词人。这一个时期的词,有他独到的意境,独到的技术。(《词选》)然而,独到未必就..

    3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词之三宗

    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山谷)、陈师道(后山)、陈与义(简斋)。词史亦有一祖三宗,词之一祖乃李后主,词之三宗乃冯延巳(正中)、晏殊(同叔)、欧阳修(六一)。词之一祖乃李后主,..

    2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真实诗人陆放翁

    明前后七子有复古运动,提倡汉魏盛唐文学,如唐代韩愈之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而其创作离所提倡的标准甚远。清以后盛行宋诗,多学江西诗派黄山谷。通常所谓宋诗乃江西诗派之专称,西昆体及陆游不在..

    4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简斋简论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宋史》有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简斋尝以《墨梅》诗受知于徽宗,又言高宗尤喜其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之句。方回《瀛奎律髓》言诗当以杜甫为一祖,..

    4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宋诗说略

    古人说文以载道、诗言志,故学道者看不起学文者(程伊川以为学文者为玩物丧志),学诗者又谓学道者为假道学二者势同水火,这是错误。若道之出发点为思想,若诗之出发点为情感,则此二者正如鸟之两翅不可偏废。天下岂..

    2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唐人诗短论

    一、初唐五言古作五古比作七古难。宋人对五古已不会作。宋人苏轼、黄庭坚对唐人革命,而苏、黄之五古甚幼稚。余对古人之作少所许可,而亦多所原谅。因自己写作,知写作不易,但对宋人五古,尤其是苏、黄,特别不原谅..

    1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 义山诗之梦的朦胧美

    一、绝响《锦瑟》义山《锦瑟》可谓为绝响之作: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义山这首《锦瑟》诗与其《二..

    2 驼庵传诗录 2025-07-0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