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羊春秋经传验推补证 / 廖平

公羊春秋補證後序

《學堂私議》以尊經分官爲指歸,《賈子》帝入五學,所上不同, 《賈子》引《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遺矣。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有等而下不踰矣。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 《學記》:「春、秋教以《詩》、《書》,冬、夏教以禮、樂 注 。」是援六藝立六大學堂,東《詩》上親,南《樂》上齒,西《書》上賢,北《禮》上貴;太學分左右,上《易》下《春秋》。所以必立六學者,上下四旁,情性不同,好惡相反,各因所短以施教。每學分經,各立宗派,亦如六家旨要。 《易》爲道,《春秋》爲陰陽,東儒,西墨,南名,北法。 分六學專門獨立,事半功倍,其教易行。若一學兼包六藝,事雜言厖,教學皆困。《王制》左學右學有互移法,蓋左右分經異教,性情才思不合于此,必合于彼,使兩學重規疊矩,何必互移?此立學分經之説。今以七經分立五學:蒙學《孝經》、《禮》、樂、《容經》,小學《王制》,中學《春秋》,高等《詩》與《周禮》,大學《易》。方言實業,别立專學,聽資性相近者學之,不與各學相嬲。蒙學修身,凡俊秀士農工商之子弟皆入焉。《孝經》標宗,《禮》、《容》治身,不但仕宦,齊民皆必學。小學以上爲仕學,立官治人屬焉。主《王制》,統典考,中外政治律例學屬焉。《王制》爲普通,專業則分擇一門,如司徒、司馬、司空、冢宰、樂正、司寇、司市 注 ,擇性所近爲專習。蒙學詳,不再立課程。蓋考典章如識字,記識功多,用思事少,于小學相宜。卒業後入中學,以《春秋》課之。《春秋》如會典、律例,先師決獄皆所取。入中學,治身掌故所已明,就《春秋》以推詳當世成敗。全經爲普通,《王制》官事,各就本門推考得失,治國齊家,上而天王二公,下而卿大夫士,就行事推論經權;君臣父子夫歸鄰國外交,分門求之。《王制》如陣圖,《春秋》則操縱變化,在乎一心。古無史家,班《志》附《春秋》。中外史書讀不勝讀,然精華全包《春秋》。或分書, 一人專治一史。 分官事, 取史書所有本官事,彙鈔閱之。 既已貫通,餘力可以涉獵,凡國家以下綜攬無遺。《春秋》治法基礎,董、劉、公孫專經,文章事業熛炳史册,《春秋》既通,治術思過半矣,然後升之高等。時局合通,不似漢、唐,但治《春秋》,已無餘事,故必進以《周禮》、《尚書》。《周禮》大統,《王制》、《尚書》小統,《春秋》驗小推大,簡易易行,藉證大統,家國因天下而益顯,故雖任小,亦必知皇、帝宗旨。又,道家君逸臣勞,逸者天下,勞者家國,積家成國,積國成天下,知人善任使,其要領也。學問於此觀止。補吏授職,不再入學。京師泰學,專爲《易》教,皇、帝法天調濟損益之至功。每因事故,如學飾飭,《盛德》篇有獄則飾; 不孝之獄,則飾喪祭之禮也;弑獄,則飾朝聘之禮也;鬭辨之獄,則飾鄉飲酒之禮也;淫亂之獄,則飾昏禮享聘也。故曰:刑法之所從生有源,不務塞其源,而務刑殺之,是爲民設陷以賊之也。 六官分司, 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聖,司冦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又曰:危則飭司徒,不利則飭宗伯,不平則飭司馬,不成則飭司冦,貧則飭司空。 分職任事,尊法無爲。又,六儀有禮、樂,帝學亦有禮、樂。六儀爲治身,帝學爲化民, 《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宗旨不同,取效自别。以蒙學萬人計,入小學不過百,入中學不過三十,入高等不過五,入大學不足一。蒙學成,散歸實業之農、工、商、賈;中學成,皆補吏。考漢博士多補吏、郎,後由吏、郎至宰輔。不仕而任教職者,或爲博士,或教授鄉里。當時儒、吏不分,《秦本紀》「凡學者以吏爲師」,吏即博士之入仕者。人才由閱歷而出,學成必先爲吏,以練其才識,印證其學術;既有登進之路,又無學織之患。 後世儒生初得科弟,遂授以民社重任,國、身兩害。 故小學以上皆爲仕宦學。分官分學,終身不改,人才多,取效易。後世數易官,官如傳舍,故相率不學,權歸書吏;由學、仕分途,于事功外别有所謂道德,以致儒、吏分途,所當釐正者也。今以《春秋》立王、伯之準,又以年、時兼皇、帝之説,原始要終,其道畢矣。方今中外交通,羣雄角立,天下無道,政在諸侯;然小大不同,迥異前軌,所謂撥亂世俟後之堯、舜者,固爲今日言之也。讀是書者,先通《王制》,考悉國家巨細之政故,推衍《經》、《傳》,以觀其變化與等差經常、應變方略。所有京師國都邑野山川,即今之萬國地法也、王侯卿大夫,如地球千名人傳;征伐勝敗,滅國取邑,《世界大事表》三百年中戰奪攻取也;朝聘盟會,各國條約會盟,國際公法也。所褒之忠臣孝子名士烈女,立綱常以爲萬國法,《孝》教也;誅絶之亂臣賊子,撥亂世以爲當世法,《樂》教也;世卿,同姓婚,三年喪,不親迎,郊祀宗廟不以禮,立新制、革舊弊以改良,《禮》教也;彰王法,嚴討賊,明適庶,辨等威,强幹弱枝,謹小慎微,以絶亂原,《書》教也;内本國外諸夏,内諸夏外夷狄,用夏變夷,民胞物與,天下一家之量,《詩》教也;張三世,别九旨,通三統,明六曆,隨世運升降以立法,循環無端,百變不窮,《易》教也。大之體國經野、設官分職,小之一家一身、一言一行,無所不具也。舉廿四史典章制度成敗得失,大無不包也。地球百《春秋》之地,興利除害,革故鼎新,損益裁成之法,不啻疊矩重規也。《春秋》據魯史,爲王、伯、方伯、卒正、連帥五等之中;五學以《春秋》居大學、高等、小學、蒙學之中。蒙學、小學,修身之禮容,治國之典章始基來源也;高等、大學,皇帝之大同,推驗其歸宿也。舉《春秋》以括終始,得其中而首尾備,故中者,握要之圖。身、家細小不求詳,皇、帝高遠所不迪。一年綱領條流可以大通,再以二年仿董、劉舊法,涉獵普通,據一經以應萬事,左右逢原,泛應曲當,始終三年,上下俱達。大、高各以一年,化小爲大,取效不難。小學之功寬以三載,蒙學以後統計八年,平、治、修、齊,通可卒業,得所依歸,效可操劵。且諸學蟬連,事同一貫,提綱挈領,成效自速,庶可洗「寡要」「少功」之恥。存此私議,以張舊法。野人食芹而甘,願共同好。易危爲安,轉敗爲勝,其機括或在是歟!刊成,用誌鄙懷,願與同志商之也。

光緒二十九年立秋後一日,則柯軒 注 主人自識宣漢講舍。

注  語出《禮記王制》:「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此云《學記》,當係作者誤記。

注  司市:「司」字原無,據文意擬補。

注  則柯軒:原作「則軒軒」,誤。

十一卷。清廖平撰。廖平是清末著名思想家、经学家,一生学术观点经过六次变化。该书又名 《公羊春秋补正》、《公羊补正》,共十一卷,卷首又有 《凡例》 及《国说》一卷,成书于光绪戊子(1888)。该书体例与旧注疏家稍有不同。据《凡例》说,他以 “补证” 为名,“凡佚传则补传,师说则补例”,对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不完备的地方加以详细阐释,何休注较明白的地方就从略。他又对《公羊春秋》经传加以自注、自疏,大体上以“自信精粹者”为注,其余文字为疏。他又认为,先儒有“《公》《榖》详例,《左传》详事”之说,实际上,《公羊》《榖梁》二传纪事为《左传》所无的也不少,因此,在疏中用《左传》《史记》之说进行补充; 至于与《左传》相异的地方,就在疏中详述。又《公羊传》传授非出于一师,文字不无脱误,廖平对那些他认为不当的地方,就在疏中加以说明。廖平此书的大旨,在于借春秋史事,勘合时局,将汉宋支离空疏的积习一扫而空,借《公羊传》抒发本人的政治、哲学主张。因此,该书虽于经学无多少发明,但在思想史上有一定的价值。该书收入《新订六益馆丛书》春秋类(民国十年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本)。

猜你喜欢

  • 卷一百一十四 经传部·传十三

    ◎墉城集仙录叙《墉城集仙录》者,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夫去俗登仙,超凡证道,驻隙马风灯之景,享庄椿蟾桂之龄,变泡沫之姿,同金石之固,长生度世,代有其人。绵历劫年,编载经诰,玄图秘箓,灿然可观。神仙..

    12 云笈七签 2025-08-14
  • 易生行譜例言

    一、生行不同《大傳》云:「居而觀者,易之序也。」是無文字之先,别有要義。舊説生卦者皆草率粗野,堆垜分合,近於兒戲,求之經傳,毫無依據。按易孳乳相生,宗支長少,最爲森嚴。經有祖妣、婚構 注 之名,傳有父母..

    29 周易类 2025-08-09
  • 四益易説

    「三易」之説出於《周禮》。自劉歆以來,説《易》者皆以文周作經,孔子作傳。「三易」之説,疵病百出。十翼 即《易傳》别名。 出於孔子,自歐陽公以下疑者數十家。東漢之初,古文家但云文王作《易》,馬、陸又添出周..

    19 四益易说 2025-08-09
  • 易經古本

    《大傳》以往來順逆,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是古法本有順逆兩行,故合上下經諸卦有順逆兩讀,而每卦又有順逆兩讀之法。上經主内,順行,每卦由初而上,舊讀不誤。下經逆行,主外,每卦當由上初而下。若竟移易經..

    32 易经古本 2025-08-09
  • 易經古本序例

    《易》之爲書也不 讀爲丕,大也。以泰否爲亨,由小推大。 可遠, 《論語》:小道可觀,致遠則泥。《尚書》、《春秋》王伯之道,不可致遠。惟《易》、《詩》皇帝之法,乃以致遠,遠則大。 爲道也屢遷。 「利用爲依遷..

    17 易经古本 2025-08-09
  • 井研縣藝文志

    《易經古本》一卷,附《十翼傳》二卷,廖平編。考《易》以反易、變易爲主,《大傳》云:「《易》之爲書也,變動不居,周游六虚,上下無常,剛柔相易。」平因用其例,編爲反復繫辭之本。其書用《大傳》「《易》之爲書..

    20 易经古本 2025-08-09
  • 説明

    《易經古本》創始光緒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成于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經數年之久,義例始定。廖平認爲《易經》古本非反復繫辭,則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之道不能顯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故著此書以推演之..

    21 易经古本 2025-08-08
  • 《知聖篇》讀法 及門公輯

    《勸學篇》兢兢於「開民知」,此編特爲「開士知」。今日序庠宗法認孔子爲八比家,而孔子遂成村學究,乃師法相承,堅於自信,豈不較焚坑之禍更酷?今更引而闢之,以見聖人非匯參十八科所能盡也。此編初成于戊子,東南..

    51 家学树坊 2025-06-04
  • 家學樹坊 注

    《知聖編》及《孔子作六藝考》提要 《井研藝文志》平初作《今古説》,丙戌以後,乃知古學新出,非舊法,於是分作二篇,言古學者曰《闢劉》,言今學者曰《知聖》,取《孟子》「宰我、子貢智足知聖」之義。此編用西漢..

    88 家学树坊 2025-06-04
  • 家學樹坊序

    往年鏡吾兄編前篇,未卒業,提要刊於《縣志》。辛丑,燮夫從鄂索稿甚急,鏡吾館事牽掣不暇,慎乃補足前編,並以新學輯爲下卷。壬寅,病中力疾鈔入新稿諸編,共爲兩卷。輯録初成,精華苦竭,蒲柳之資,愧乎重器,不足..

    74 家学树坊 2025-06-04
  • 王制集説 三 注

    司寇 三公不列司寇,《千乘》四輔以列秋官。 正刑明辟, 説曰:《千乘》:「司寇司秋,以聽獄訟,治民之煩亂,執權變民中。凡民之不刑,崩本以要閒,作起不敬,以欺惑憧愚。作於財賄六畜五穀曰盜。誘居室家有君子曰..

    66 王制集说 2025-06-03
  • 王制集説 二 注

    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 如《春秋》祠兵、蒐狩。四時三田者,夏防農,不田也。一爲乾豆,二爲賓客,三爲充君之庖。 《公》、《穀》同。 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

    56 王制集说 2025-06-03
  • 王制集説 一 注

    王者 王者指後王,非古之王者。《董子》主天法商而王,主地法夏而王,與《荀子》後王是也。 之制禄 《周禮》内史主王者之制禄,外史言掌三皇五帝之書,内外即小大共球,六合内外。二書互相爲用,《王制》所詳,《周..

    74 王制集说 2025-06-03
  • 王制集説凡例

    一、孔子以匹夫制作,其行事具於《春秋》,復推其意於五經。孔子已殁,弟子紀其制度,以爲《王制》。《論語讖》:「子夏六十四人撰仲尼微言,以事素王。」即《王制》也。此篇皆改制事,不敢訟言,所謂微言。王即素王..

    81 王制集说 2025-06-03
  • 義例類

    今古不同之外,分十五門以别宗派,立二十四事以理篇章,可謂詳備。特恐古文繁賾,儀節參舛,猶有難明,再表二十七例,以求畫一。苟盡其術,想思當過半矣。今古雜例今古之分嚴矣,而《公羊》用古《左傳》參今,萬一之..

    68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2025-06-03
  • 篇章類

    兩《記》繁博,號爲大經,鄭、盧作注,皆就易辟難,凡屬盤錯,不免遁逃。兹之所志,專在犯難,陷鋭攻堅,務破强勁。再就《記》文立此二十四事,已定巨綱,徐循節目。合篇《記》有一篇誤爲數篇者,當合之。《禮運》、..

    103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2025-06-03
  • 宗派類

    《戴記》其書早出,宣、元間立二博士,《異義》以爲今學,實則古多於今。兹依《今古學考》分篇目以爲準,餘詳《考》説。鄭君舊注混合今、古篇目,非也。 詳《今古學考》。 兹倣《别録》之例,先考隸篇目,於九十餘篇..

    76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2025-06-02
  • 分撰兩戴記章句凡例

    一、鄭君傳《小戴》,不注《大戴》,東漢以後,唯《小戴》盛行。案:博士舊有二家,《小戴》出於《大戴》,單治《小戴》,非也。兹以今古爲統宗,兩戴全録,各以類從,不依舊第,惟篇目注明所出。一、《記》文繁難,..

    82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 2025-06-02
  • 禮記識卷下 注

    喪服小記第十五 《喪服》爲經,本經已附記,此名「小記」,記其異同,補其細節。「小記」與「大記」對,記古於傳。「男子冠而婦人笄」 吉。「男子免而婦人髽」 凶。「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禘尊於郊。「..

    102 礼记识 2025-06-02
  • 禮記識卷上 注

    曲禮上第一 此篇當分數篇,中多《孝經》、《容經》、《春秋》、《大傳》。「大上貴德」 皇帝道德。「其次務施報」 王伯。「禮尚往來」 往古來今,通乎百世。「往而不來」 專言法古。「非禮也」 專言退化。「來而不往..

    81 礼记识 2025-06-0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